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外归来话感受】赵清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海外归来话感受】赵清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4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27日至8月10日,我有幸与17位同仁共同参加我校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赴英国牛津大学“牛津展望计划”(Oxford Prospects Programmes)研修学习活动。为期两周的研修与交流,不仅是一次学术充电,更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深化了我对教学创新、学习者发展以及教育规律的理解。牛津大学以其严谨的学术传统、开放的教育氛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我深切体会到个性化教育、教育理念创新及思维拓展的重要性,这段经历对我的教学实践和课程改进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研修内容

研修期间,我们系统听取了多个主题讲座,内容涵盖教学设计、学习评估、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等,并参访了博德利图书馆、阿什莫尔博物馆及多个学院,切身感受了书院制与导师制的育人模式。

参访阿什莫尔博物馆的参访尤其令我深受启发,馆藏古代文物与当代艺术作品并置,既呈现历史的厚重感,也体现出艺术跨越时空的对话功能。馆内展品不仅服务于艺术研究,也被历史、社会学等学科广泛借鉴。这种跨学科运用启示我,教育不应局限于单一知识的传授,而应鼓励多元视角与思维碰撞,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导师制与个性化教学的启示

牛津导师制强调小班指导与个性化辅导,学生在导师引领下开展深度学习与独立思考。这一点对我启发颇深,教育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及认知差异,为每位学生设计符合其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学习路径。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形成批判性观点,对提升其学习成效和自主思维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三、课程核心收获

1.跨学科视角的教育理念
    研修体验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综合思维的训练。艺术、文学、历史与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问题。在今后的课堂设计中,我计划更多采用主题化教学,结合学科背景融入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表达,从而拓展其思维的深度与认知的广度。

2.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牛津研讨课鼓励学生首先提出问题,而非直接接受答案。这一理念提醒我,课堂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表达与交流,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和作品解读等方式,学生不仅能提升理解力,还可以逐步培养批判性分析与自主思考的能力,实现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同步推进。

3.教育的人文关怀
    此次研修也让我感受到教育的人文价值,理解多样性、培养同理心、关注社会责任。博物馆展览、学院项目与图书馆各类活动,都反映出教育在塑造人格和价值观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不仅关乎技能传授,更应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与社会认知的形成。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多位牛津学者强调,教育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习动机与能力发展。这使我更加明确:课堂教学应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与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并借助系统化评价与过程性反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持续完善自我,形成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回校后的实践思路

结合研修所得,我计划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教学改进:

1.课程主题化设计:围绕“教育与社会”“知识与文化”等主题,开展项目式教学,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与表达中提升综合能力。

2.强化讨论与批判环节: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作品解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交流能力。

3.拓展学习空间:利用校内展厅、博物馆及线上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观摩与创作,将课堂延伸至社会与生活场景。

4.实施多元化评价:重视过程性记录,如学习日志、作品展示与汇报,全面关注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成长。

六、未来展望

此次研修使我更加认识到教育创新与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意义。未来,我将持续探索课堂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路径,推动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跨学科认知与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内外教育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为学校的教学改进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贡献力量。

牛津之行让我坚信,教育的核心不仅在知识传授,更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塑造其人格与培养责任感,我将把研修中所获得的理念与经验切实融入教学实践,让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