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始终深知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伴随职业生涯的终身课题。2025年7月27日至8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牛津大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海外高级研修培训班。在为期两周的学习中,沉浸式感受世界顶尖学府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不仅更新了教学认知,更找到了破解日常教学困境的新思路。现将研修中的思考与体会总结如下,以期为后续教学工作注入新动能。
一、研修概况:沉浸式感受顶尖教育范式
本次研修由牛津大学牛津展望与全球发展研究所主导,课程设计聚焦“课程设计—课堂实施—效果评估”全流程,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拆解+小组实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授课教师均为牛津大学资深教育学者与一线授课教师,他们不仅深耕教育理论研究,更拥有数十年本科及研究生阶段教学经验。
研修内容围绕三大核心模块展开: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理,聚焦如何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术传统与创新理念,设计适配多元需求、融入新技术的教学目标与活动;二是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涵盖翻转课堂、苏格拉底问答法、案例教学等主动学习方式,以及不同教学模式下(如小班化 tutorial、seminar),关联课程目标、强化互动实践联结的策略;三是多维效果评估体系构建,围绕过程性与成果性评估融合,从知识掌握延伸至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跨文化协作等)提升,通过动态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助力学生从“知识接收”向“批判性创造”进阶的实践路径。此外,我们还先后走访了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及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等英国知名高校,通过系统研修与实地考察,近距离观察顶尖教师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
二、核心收获:三大维度重塑教学认知
(一)课程设计:兼顾传统根基与创新适配,聚焦多元需求
牛津课程设计以“学术卓越”为核心,既保留如tutorial(牛津导师制)、螺旋式知识推进等传统优势,又融入创新教学理念与工具。从课程框架看,无论是国际健康与热带医学硕士的“核心模块+可选模块+实习”体系,还是终身学习课程的“相关性、可及性、质量”核心策略,均注重匹配不同学习者需求——如针对成年终身学习者设计灵活课程,为研究生搭建跨学科研究路径。同时,积极纳入AI等新技术,明确不同AI类型(如大语言模型、传统机器学习)的应用边界,通过设立AI中心提供工具支持,让课程设计既扎根学术传统,又能应对时代变革。
(二)课堂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互动与实践联结
牛津课堂实施强调“沉浸式参与”与“个性化指导”的结合。在教学模式上,除传统讲座外,广泛采用翻转课堂、案例研究、苏格拉底问答法等主动学习方式,如在健康类课程中通过国际研究实习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资源匮乏环境;依托tutorial和seminar的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深度互动空间,讲师需清晰关联课程环节与目标,通过提问衡量理解程度。此外,注重多模态教学支持,如利用Canvas等数字工具辅助教学,借助Google Gemini等实现多语言转录与音频分析,同时通过校友参与、行业案例分享,让课堂与真实场景紧密联结。
(三)效果评估:过程与结果并重,聚焦能力与价值成长
牛津课程评估体系突破“单一考试”模式,构建“过程性评估+成果性评估+能力验证”的多维框架。在评估方式上,核心模块通过笔试、限时论文检验基础认知,可选模块以3000-4000字论文考察深度分析能力,实习与毕业论文则侧重实践应用;在评估理念上,强调“为学习而评估”,通过共享学习期望、自我评估、同伴反馈等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同时,评估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重视批判性思维、跨文化协作、终身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如通过督导制的个性化反馈,助力学生实现从“知识接收”到“批判性创造”的进阶。
此外,牛津大学还注重“学生参与评估”,如让学生对小组作业进行互评、对课程设计提出建议。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估模式,既减轻了教师的评估压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反思能力。研修后我计划在课程中引入“课堂反馈表”、“小组互评机制”,将评估从“结果判断”转变为“过程赋能”,让评估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反思与实践:将研修成果转化为教学行动
研修虽短暂,但对我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我也发现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是教学设计过于依赖“经验”,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考量;二是教学方法虽有互动,但形式单一、深度不足;三是教学评估重“结果”轻“过程”,难以发挥反馈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改进计划:
1.重构课程教学设计:以“能力目标”为核心,参考牛津大学“反向设计”逻辑,重新拆解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转化为可操作的能力任务,并设计匹配的教学活动与评估标准。
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逐步引入苏格拉底问答法、案例教学法等多元方法,减少单向讲授时间,增加学生互动环节。例如,在讲解重难点知识时,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在课程中后期,引入行业真实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分析与汇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3.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反馈表”“小组互评”“中期汇报”等形成性评估环节,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优化期末考试内容,增加“案例分析题”“方案设计题”等主观性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非死记硬背能力。
四、结语:以研修为起点,持续深耕教学
此次牛津大学研修,不仅让我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更让我重新审视了“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能力的培养者。未来,我将以此次研修为起点,将所学知识逐步转化为教学实践,在“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教学服务,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此次研修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后续我将持续关注国际教育前沿动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不断吸收先进经验,探索适合自身学科特点与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之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