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阿德莱德大学的校园时,我满脑子都是对这所国外高校教育方式的一种好奇。作为一名在国内高校讲授专业课的老师,我以往上课总习惯用母语+传统讲授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可一想到未来可能要面对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还要兼顾学生理解的场景,心里就没底。非常难得这次能有机会来这里参加研修,认真“补补课”,短短2周的学习,让我更新了对课堂教学的认知,之前我是以站稳讲台为主,细致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但这次研修让我体会到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我对专业课的开展有了全新的思路。
刚开始接触“What is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这部分内容时,我还以为它只是“用英语上课”这么简单。可听授课教师拆解后才发现,EMI远不止语言层面的转换——它是要在保证专业知识准确传递的同时,帮学生跨越语言障碍,甚至还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适应“用英语思考专业问题”的逻辑。平常上课时,我们能够用母语轻松带学生聊案例、挖深层原因,可换成英语,不仅要考虑自己表达是否精准,还要留意学生会不会因为某个专业词汇没听懂,就跟不上后面的思路。这一下就让我明白,EMI教学里,“专业”和“语言”得像两条腿,缺了哪条都走不稳。
而“supporting EMI students in class”这部分内容,更是戳中了我之前的顾虑。以前总担心用英语上课会让学生不敢提问,研修时学到的几个小方法,让我觉得特别实用。比如“subject specific vocabulary(学科专属词汇)”支持策略——不用课前把一堆专业词扔给学生背,而是在讲课过程中,遇到关键术语时,先结合实物、图片或者简单的中文注释帮学生建立关联,再通过“造句子 + 举专业例子”的方式加深理解。通过案例学习让我意识到,EMI课堂上,帮学生“扫清语言障碍”,不是靠“硬灌”,而是靠“巧帮”,让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掌握词汇。
这次研修最让我惊喜的,还要数“Using AI to enhance your delivery in the classroom”和“Working with AI and students in the EMI classroom ethical use of AI”这两部分。以前在国内上课,顶多会用PPT或者在线问卷,可在这里,才发现AI能给教学帮这么大的忙。比如有款AI工具能实时把老师的英语讲课内容转换成双语字幕,还能自动标注出专业词汇,学生要是没听懂某个地方,课后还能调出台词回顾;还有AI分组工具,能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基础自动搭配小组,避免出现“英语好的学生包揽所有发言”的情况。不过最让我印象深的,是教师反复强调的“AI伦理”。教师规范,在教学材料建设、个性化教学等场景中合理、合规、有效使用AI技术产品或服务;教师应关注学生在AI辅助场景中的自主性与获得感,通过教学反馈等手段,助力学生平衡自主学习与AI支持,避免技术门槛或资源不均带来的负面效应。学生应结合课堂要求和指导方案,合理选择AI工具,了解AI“禁止使用”“有限使用”“鼓励使用”“开放使用”的具体场景;学生应了解并遵守各项课程的AI使用规范,在课堂学习、作业反馈等环节,遵循教学计划、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和学术诚信要求;学生应积极提升AI素养,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识别人工智能的优势劣势,理性认知其局限;学生应坚持AI辅助学习的价值定位,自觉标注与引用AI工具的必要信息,培养自主能力和反思能力。可以让学生用AI整理课堂笔记的框架,但具体内容必须自己补充;或者用AI生成几个专业案例的初稿,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修改,变成符合课程要求的案例。这种“AI + 人工”的模式,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不会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值得借鉴。
“Active learning and how to motivate students”和“Active Learning Engagement Tools 52 cards”这两个模块,则彻底改变了我对“课堂互动”的看法。以前总觉得上课,能让学生安静听完、跟上进度就不错了,可研修时体验过“52张互动卡”后,才发现课堂应该很热闹,要让同学们参与课堂活动。这52张卡里,有“小组拼图法”“案例辩论”“快速问答竞赛”等各种互动形式,而且每个活动都标注了适合的学科、所需时间和英语水平要求。比如“小组拼图法”,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知识点(每组一个网站的功能学习),小组讨论完后,再重新分组,让每个小组里都有一个“小老师”,给新组员讲解自己研究的网站有哪些特点。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主动用英语表达,还要认真听别人讲,不知不觉就把知识点吃透了。而且这种方式还能调动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因为每个“小老师”都有明确的任务,不得不开口,慢慢也就克服了“怕说错”的心理。还有竞赛法,随机分成4组,每位成员通过扫码加入,每组成员手机上会显示不同的答案,读题后在小组成员中找到正确答案,如选择错误则会重新回到第一题,先答完的小组获胜,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Effective questioning and EMI activity types”和“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managing group work”则让我学会了怎么“设计课堂”,而不是单纯“讲知识点”。以前提问总爱问“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学生要么答不上来,要么就照着课本念。研修时学到,课堂的提问要“有层次”——先问简单的“判断类问题”,帮学生建立信心;再问“分析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问“创造类问题”,也可以小组讨论随后一名成员作为代表回答或是将小组答案投屏到大屏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交流。而项目式学习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不是让学生期末交个论文就完事,而是从学期初就布置一个和专业相关的实际项目,比如“设计一个小型环保公益活动方案”,让学生分组完成,过程中老师只负责引导,比如提醒他们“怎么写项目计划书”“怎么用专业术语分析方案的可行性”。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把专业知识用起来,还能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比单纯的“讲课 + 考试”有效多了。
最后“Material selection, adaptation & scaffolding”这部分内容,让我学会了怎么“接地气”地准备教学材料。以前总喜欢用国外教材里的案例,可学生往往因为不了解背景,很难产生共鸣。研修时学到“材料改编”的方法——比如把国外案例里的“某国外企业”换成国内学生熟悉的“华为、小米”,把“某国外政策”换成“国内的‘双减’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再保留案例里的专业逻辑和英语表达。而“scaffolding”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先给学生一个“决策步骤模板”(用英语标注每个步骤的要求),让他们照着模板分析简单案例;等学生熟悉后,再去掉模板,让他们分析复杂案例。这种“一步一步扶着走,再慢慢放手”的方式,能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慢慢建立自信,不会因为“听不懂、不会做”而放弃。
回想2周的研修,从一开始对国外学习的迷茫,到现在能清晰地规划未来的教学,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意识——以前总站在“老师要讲什么”的角度备课,现在学会了站在“学生能听懂什么、能学会什么、能提高哪些能力”的角度设计课堂。回到国内后,我打算先从“小改变”开始,比如在下次课上试着用AI开启师生互动模式,让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平台,用“52张互动卡”里的方法设计一次小组活动;慢慢再尝试项目式学习,帮学生适应自主学习的模式。
这次阿德莱德大学的研修,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课堂教学的更多可能性,它是能让专业教学更生动、更有效的新方式。未来我也会继续探索,把学到的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AI教学真正帮到学生,也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