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下,我于2025年7月27日—8月10日参加了英国牛津大学的研修学习活动。此次研修学习是牛津大学“展望与全球发展研究所”组织的、专门针对国内知名高校骨干教师开展的“教学设计和执行”项目。该项目聚焦课程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学术支持、教学评估和反馈、教学辅助技术等,所有课程都是全英文授课,主要教学方式为讲座及工作坊,授课教师是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专家教授。本次研修是一次深度的教育思想碰撞,让我跳出熟悉的教学语境,以全新视角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审视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
一、研修的主要内容
为期两周的研修项目分为6个单元,包括15次讲座、6次教学工作坊和1次学习汇报。研修内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1.牛津大学(以及剑桥大学)的历史和现状介绍。Richard Copper教授和ShiDong Wang教授介绍了牛津大学的历史,包括牛津大学的学术结构、大学的组成机构、学院的历史沿革和功能定位。Matt Mason教授介绍了剑桥大学的概况、与牛津的渊源和竞争关系以及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另外,组织者还安排我们到牛津城、剑桥郡、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和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实地走访,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的了解和体验牛津大学和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2.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Liz Browne教授指出,随着教育模式的变化,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还介绍了牛津大学的创新教学法及其基本原则。Steve Burholt教授介绍了牛津的ABC教学设计法,通过“先实践体验、再补充背景、最后深化知识”的逻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Richard Copper教授介绍了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并将其与剑桥大学作了比较研究。Alistair Beecher教授和Sarah Frodsham教授聚焦终身学习理念,介绍了牛津大学研究生终身学习计划项目。Proochista Ariana教授指出了整合教学和科研的意义,指出科研对教学和课程发展的重要作用。Ben Brabon博士讨论了知识获取方式的重要性,指出其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养成。Anne Ford博士和Ariel Lindorff博士分别就教师福利问题、教育中的界限设定问题进行了探讨。
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研修班的专家分享了他们的思考。Dominik Lukes 博士介绍了人工智能对英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和应对策略,Jill Fresrn 博士分析了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对牛津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并且强调要以开放性应对。Camille Howson教授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来促进学习体验。Xavier Laurent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研究生科研选题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与科研中的深度应用。
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分成三组进行了结业汇报。其中,我所在的小组以“无边界学习时代如何重塑高等教育”为主题进行了汇报,分别从面向未来需求设计硕士生项目、课程设计的原则和创新、基于ABC教学设计法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讲授与学生互动的有效结合、AI应用与挑战、从教育到学习的转变等6个方面进行了汇报。项目负责人和评委肯定了我们的表现并且组织了结业晚宴并颁发结业证书。
二、研修的心得体会
1、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是大学之“根”。牛津大学具有九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为英国和世界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其中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72位之多。通过本次研修,我不仅了解到牛津大学从创办初期的宗教教育雏形,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大学的历程,更深刻地感受到其“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精神内核。我校拥有90多年的办学历史,虽然与牛津的历史有很大差距,但是由于我国的现代大学起步很晚,我校是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我校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一代代西农人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我校的光荣传统,弘扬“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争取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2.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大学之“魂”。牛津大学专家教授对教学理念的讲解,让我对“如何当好一名老师”和“如何上好一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知。牛津大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并将其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致力于创造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学术环境,等等。这些理念和做法与我校有异曲同工之处。我校从建校之初就提出并坚守“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教育思路。近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锐意进取,一些改革措施走在了全国农林高校的前列。以本人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学院秉持“一课一品”的改革思路。其中,“原理”课探索无纸化考核,“思修”课探索“三深三进”教学模式,“纲要”课探索“校史进课堂”模式,“概论”课探索“专题+翻转”的教学模式,这些探索在全国农林高校中是走在前列的,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与时俱进和开放合作是大学之“道”。作为一个老牌的世界顶尖高等学府,牛津大学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姿态拥抱时代和拥抱变化。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牛津大学反应迅速并积极应对。牛津大学与OpenAI建立了为期五年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师生提供该公司最新模型的应用权限,以及专项研究经费和安全保障;牛津大学通过量身定制的研讨会、易用的工具和专家支持,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指导;牛津大学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促进动态教学策略,帮助教师设计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课程;牛津大学的伦理研究团队开发出英国第一个政府级人工智能工具包,用于监测数据滥用与算法偏见,在加速技术落地的同时,建立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应用规范,等等。此外,牛津大学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国际学生在牛津大学的学生群体中占据较高比例。截至 2025年4月,牛津大学共有26000 多名学生,其中国际学生占比46%,这些学生来自 全球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本科生中,国际学生的比例为 20%,在研究生中,国际学生占比则高达 60%。这不只是数字的一种呈现,更彰显出一所世界顶尖大学对开放合作的坚守。联想到“国际化”也是我校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我更深刻意识到:开放合作是我校发展的正确和必然选择。正如牛津通过多元学生群体打破文化壁垒,我校也需持续拓展国际交流项目,让师生在跨文化对话中拓宽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同时,面对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等世界性课题,只有与各国高校、科研机构协同攻关,才能突破技术瓶颈,这也是我校在农林领域实现创新突破的关键路径。
三、今后的教学设想
这次研修不仅是一次“知识充电”,更是一次“教学反思”和“理念革命”。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我将结合我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积极把本次研修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我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
1、借鉴导师制理念,探索“小组研讨+个性化指导”的教学模式
导师制是牛津大学教育体系的核心。导师制强调个性化教育体验,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我校思政课大多是大班授课,存在互动不足、抬头率不高等问题。我将借鉴牛津大学的做法,将班级分为5~8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2—3周开展一次“小组研讨课”。研讨主题围绕课程的重点难点与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在研讨前,我将为每个小组提供问题清单和阅读书单,引导学生选择某个主题并提前做好准备。在研讨中,我将扮演“导师”的角色,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逻辑、深化思考。在研讨后,我将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与论文,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指出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种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观点,以期实现“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思考”的转变。
2.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牛津教学的全过程,我将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在课程设计上,我将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点,调整教学内容与案例选择。在教学方法上,我将引入并实践牛津大学的“ABC教学法”,结合思政课特点设计案例辩论或者实践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评价上,我将继续探索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并且把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做实做细,将学生的小组研讨表现、课堂发言、调研报告、读书笔记等纳入,同时与教研室主任积极沟通,建议在期末试卷中增加材料分析题的比重。如果可能,还可以在试卷中设计“开放性论文”,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以此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思维能力。
3.善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效率与体验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量。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方面,我计划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教学设计,如通过软件生成“教学案例库”“问题库”等,通过自己的筛选与修改,丰富教学资源;二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平台推送相关的拓展性学习资料;三是建设本课程的智慧课程平台,包括知识图谱、在线考试等。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观,避免对人工智能产生过度依赖。
本次研修已经结束,但它带来的教育思想启发与教学方法借鉴,将成为我今后教学工作的重要动力。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引导学生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