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厦门大学研修心得】冯秀绒厦门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厦门大学研修心得】冯秀绒厦门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9-29     浏览次数:

  

2024年夏季学期伊始,我有幸参加了我校教发中心组织的赴厦门大学的“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在为期5天的研修学习中,厦门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10位专家围绕“教学学术”,带给我们10场有所侧重的精彩讲座。完成40学时的学习后,我对新时期下的教育理念、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对我的授课有很大启发,也为我未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强调,教学也是一种学术,教学和科研可双向反哺。邬教授在课堂上对大学历史、大学文化、甚至大学体育都非常熟悉,和学员互动中的“读心术”更是令人赞叹。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仅熟悉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打开学科边界、不断学习、敬畏教育、呵护学生,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时中之师”。

 原集美大学校长李清彪、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洪学敏和厦门大学建筑土木工程学院李渊,三位教授则向我们打开了新时代下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大门:AI(人工智能)、Chat GPT(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一种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对话系统)、GAI(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的出现,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价值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挑战。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贡献最大的是较容易被AI替代的知识和技能类能力,而AI时代更强调人才的独特性、创新性和个性化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具备适应变化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和使用人工智能并合理应用到教学中,才能在未来成为有情怀、有魄力、会反思与自省、有创造和创新的好教师。

李渊教授也是2023年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正高组一等奖获得者,他通过所授GIS课程,示范了O-PIRTAS、AI与元宇宙课堂教学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多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李渊教授详细阐述了从教学改革项目的策划、课程建设与讲授、打造跨校跨专业的教学团队、教材编写,一直到教学成果的实现过程,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思路明晰、可操作的具体工作途径与方向,也开阔了教学资源获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新思路和新视野。

全国教学名师、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亚男教授,以自己所授课程《高等代数》为例,详细分享了讲授课程的备课环节,令我受益匪浅:

(1)备课程: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全面、深入、透彻理解和掌握是关键,同时对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要充分了解,要从人才培养的目标看课程而进行备课。

(2)备学生: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专业和前修课程的整体成绩,要做到备课时心中有人。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不断地友好地给学生增加压力,抓两头促中间,公共基础课需人人过关。

(3)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法,做到心中有术。合理、适度使用PPT和板书,其中板书是学生思考和消化的机会,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过程。

(4)长期备课,常讲常新:课前备课和课后整理相结合,重视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课的备课。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洪志忠副教授通过教学工作坊的形式,分别围绕“讲授法的利与弊”、“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学生能力素养的评价”三个主题,引导学员们进行深入讨论和实践探索,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我见识到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明显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最后一场专题报告是厦门大学教发中心的郑宏副教授带来的《教学学术:理念发展与多元实践》。郑老师是这次培训专家中唯一一位女性教师,她的儒雅和温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报告PPT背景图中穿插的一幅幅厦门大学的校园美景,也给报告增色不少。同为女性教师,课堂上不仅要讲好课,还要追求PPT精美、提升自身素养等。

郑老师以“《诗与远方》之一花一世界”为案例,分享了她如何从“无花、有花和拍花”三个阶段,巧妙借助道具,全程启发学生、无缝融入课程思政。这个案例给我们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好的思路和融入方式。

10位老师各有特色,不仅他们的报告给我以很大启发,而且每一位老师作报告的严谨与敬业、以身示范的精神更令人钦佩。例如已经67岁的林亚南教授,三个小时的报告全程热情洋溢、激情澎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整个报告就是一次优秀的示范课程。已经退休的李清彪教授本是从事化工领域,可依旧心怀教育、心怀国家,时刻关注智能时代对高等教育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冲击。面对这些老一辈的教育家,他们的爱国、爱学生、爱教育的情怀感染着每一位听报告的我们。

同时,我们学校60位学员都能坚持上课、在所有的师生互动环节的精彩表现都令我感到赞赏与自豪,进一步点燃了争当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激情和热情。

而这次培训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每一位教师身上都有值得我深入学习的地方。他们或热情洋溢充满阳光、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或科研教学两手都硬、或领导才能卓著、或体贴细致入微等等。当结业仪式上所有学员一起合唱西农校歌时,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如今,我们学校发展势头良好,与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密不可分。有这样一群年轻教师在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我对我们学校未来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增添了更多的信心。

希望以后学校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老师能够参加这种类似的研修活动,既能提高教师对教学学术的认识,又能增强教师与学校的深厚情感,为我校人才培养做好充足的准备。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