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至8月9日,我有幸参加我校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英国牛津大学针对高校骨干教师开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Pedagogic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的研修项目,近距离感受牛津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教育理念。时间虽短,但收获满满。
此次研修学习的内容包含六个模块覆盖了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教学评估、教师发展、研究生教育等多个方面,我们通过聆听讲座、参与讨论和小组汇报等方式,深刻感受到牛津大学独特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期间还到剑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体验考察不同高校的教学特色。此次培训所汲取的理念与方法,对我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将有极大裨益。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独特的教学体系:导师制
牛津大学的教学体系采用导师制(Tutorial System)。它通常以每周两次、每次1-3名学生的规模进行。学生是主角,导师是引导者;学生负责驱动进程(做研究、写论文、辩论),其过程重于内容。现阶段我们的很多课程教学从以往的大班改为小班授课,课程设计中组织小组讨论、提问、练习等内容,也在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以科创、社会实践等方式为辅助,以提升教学质量。二者各自适用于不同教育阶段和目标模式。导师制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主动性、批判性思维”值得我们借鉴。
二、值得践行的教学理念
牛津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和灌输者,而是学生探索路上的引导者、思维教练和资源提供者。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需进行深度学习,就相关研究主题进行大量阅读准备,撰写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形成自身的批判性观点。通过老师与学生进行深度讨论,追问观点背后的逻辑和论证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拓宽知识边界,培养学生多元的理解和认知,并习得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其学院制也打破了按专业划分的传统,同时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打通知识壁垒,来自不同领域的同学交流思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灵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我未来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灵活变通把这种理念应用到我的教学过程。
三、细致化课程设计
在牛津大学学习的另一个收获就是课程设计。期间我学习了Bloom分类法、GROW模型、ABC法、IDEAS模型等在教学中的应用。Bloom分类法用于制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程中设计一些有目的、引人入胜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挑战学生,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解读和创造。通过这些不同认知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参与式学习。GROW模型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和职业生涯规划,需设定明确目标、分析现状、探索解决方案并制定行动计划,常问why,how,what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个人的潜在能力,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时Dr. Steve Burholt也介绍“what is active listening?”和如何引导学生实现active listening的问题。ABC法是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所进行的活动,如阅读、讨论、团队合作任务、实验、自我测试或论文写作等六种不同形式。IDEAS是一种课程模式与设计工具,代表了包容性学习设计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使每个人都能获取塑造可持续未来的必要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针对学生个人背景和经历的优势,帮助学生实现其全部潜力。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发展出一种归属感和自信心,这些情感将指导他们自己的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相对应老师如何教?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中,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材料,需要对标课程目标;对讨论的问题多关注如何剖析和解决的过程。在整个学习期间,老师们经常进行互动式教学(做游戏、讨论、角色扮演等),这种方式使得我对课程内容印象深刻,同时理解得更好。
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Prof. Liz Browne介绍的创新教学法,提到教学法的创新应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以及残障学生在机构层面的特殊需求;适用于不同教学模式(如线下、混合式和在线教学);针对不同学科以及多学科和跨学科领域;与既定学习成果相对应的评价与评估,需采用特定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风格上的差异(如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学习风格);学生在学科背景、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背景方面的多样性;学生在学习进度上的差异等等。所有教学法的创新都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状况。每年都有很多有关创新法的研究,其中就中国学者发表的《从离线网络教学到多感官学习:国际创新教学法的分析与展望》一文进行讨论,文中提到十种创新教学法。选择适合学生的,利于提升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
现今,AI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教育和教学法的创新中,该如何应用AI呢?AI 的核心就是算法,在AI教育系统中,有三个核心模型:教学法模型,可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领域模型,即分析所学的学科内容和学习者模型,即分析学生自身的情况。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prof.Camille Kandiko介绍AI and learning analytics to enhance the student experience, AI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和职业生涯指导上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恰当的个性化反馈。牛津大学Dr. Dominik Luke介绍AI在教学中应用场景,剑桥大学prof. Matt Mason介绍AI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会借助AI和数字技术做教学创新。
五、持续的反思与反馈
每学期一门课的结束,对于老师而言并非真正的结束,要及时的反馈和反思,这是为了下一次能更好地开始。借助AI和数字技术可以进行学情分析,特别是对于利用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MOOCs等学习模式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可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反馈出其对知识的理解等情况,依此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课程,加强过程考核,形成新的教学策略。
六、结语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习了多种教学方法,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启发我思考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应用到我的课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互动和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我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和个性化学习体验,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希望学生通过在我校的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