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陈永贵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陈永贵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19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22-2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题培训。一周的深度学习之旅,汇聚前沿理论、实践真知与思想碰撞,不仅刷新了我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边界,更深刻触动了对其未来发展的思考。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认知重塑:拨开迷雾,把握AI的本质与趋势

“通用人工智能”(AGI)尚在征途:浙大和上海交大的老师们客观分析了当前AI(主要是“狭义AI”)的能力边界与局限性,虽然大语言模型等成果令人惊叹,但距离具备人类水平通用认知能力的AGI仍有漫长征途,这为我们理性规划当下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工具而非“替代者”,AI的本质是数据驱动下的强大模式识别与优化工具,它并非意图取代人类智慧,而是延伸人类能力的边界,理解这一点,是消解“AI威胁论”焦虑、建立积极拥抱心态的关键;“数据-算法-算力”三位一体,老师们以清晰脉络揭示了现代AI发展的基石,高质量数据的获取与治理是源头活水,先进算法的持续创新是核心引擎,强大算力的支撑则是高速运行的保障,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伦理与安全是发展的“压舱石”,课程中关于AI伦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及安全风险的深度探讨振聋发聩,我意识到,推动AI健康发展,必须将伦理考量与安全框架贯穿研发与应用全过程,确保技术向善。

二、实践启示:知行合一,探索AI赋能的新路径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此次培训极大地启发了我在实际工作中融入AI思维的路径,从场景出发,解决真问题,AI应用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业务痛点,与其追求技术的酷炫,不如深入一线,发掘那些具有明确价值、数据可获取、效果可衡量的具体场景(如特定流程的自动化、特定类型的预测分析)。

拥抱“AI+人”的协同模式,AI擅长处理海量信息、发现隐藏模式、执行重复任务;人类则长于价值判断、复杂决策、情感沟通与创造性思维,最佳模式并非替代,而是人机协同,优势互补。例如,在决策支持、创意生成、客户服务等领域,建立高效的协同流程。

三、未来展望:持续学习,驾驭智能时代的浪潮

浙大之行,既是知识的加油站,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展望未来,保持终身学习,AI技术日新月异,我将把本次培训视为起点,持续关注技术动态(如多模态学习、具身智能、AI for Science等前沿方向),阅读权威文献,积极参与行业交流,不断更新知识图谱。结合本职工作,我将更主动地思考AI赋能的可能性,积极寻找和论证适合的应用场景,推动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传播AI理念,将所学知识带回团队,分享对AI的理解、价值与局限,促进组织整体AI素养的提升,营造拥抱变革、积极创新的氛围。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AI教育的核心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通过技术重构“教—学—评”全链条,培养具备AI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未来,我将秉持在浙大汲取的智慧与精神,把“AI+学科”的融合思维带回教学实践,推动教育从“知识传递”向“智慧共生”的范式跃迁,期待将此次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中的切实效能,为自身发展及组织在智能时代的新征程中贡献应有的力量。钱塘潮涌,智启未来,浙大之行,必将成为我拥抱智能新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