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外归来话感受】石美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海外归来话感受】石美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9     浏览次数:

  

2025年盛夏,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派的一员,我有幸与十七位同仁共赴海外,参与了为期两周的“AI赋能国际化教学创新研修项目”。当8月2日返程的航班掠过云端,我深知,带回的不仅是行李中沉甸甸的资料与一份结业证书,更是一场触及教学灵魂深处的思想风暴与一场关于未来教育图景的清晰蓝图。这段旅程,与其说是一次研修,不如说是一次对教师角色、教学范式与教育技术的系统性解构与重塑。它迫使我们跳出熟悉的舒适区,在全英文的语境中、在AI的浪潮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里,重新审视“教”与“学”的本质。在此,我将对本次研修的所获、所思、所感进行一番梳理与总结,以期将个人收获转化为未来教学实践的真实生产力,并为学校的国际化教学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一、从“讲授者”到“学习设计师”的角色转变

研修的前半程,重点聚焦于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国际化升级,这为后续的AI技术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全英文授课(EMI)的深度实践

“Teaching Methodologies: Lecturing in English”模块彻底颠覆了我对英文授课的浅层认知。过去,我认为只要词汇量足够、发音大致标准,便能胜任英文教学。然而,导师一针见血地指出,EMI的核心挑战并非语言本身,而是如何运用英语构建一个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思维场域”。我们深入研讨了:

(1)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如何用英语清晰地定义核心概念、阐述理论框架、进行逻辑推理和学术论证。这要求我们的语言不仅是“正确的”,更是“学术的”“地道的”。

(2)叙事性讲授的技巧:如何将一堂课设计成一个有起承转合、有悬念有高潮的“故事”,从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单向度的知识灌输。例如,以一个前沿的学科问题或一个有趣的案例作为开场,贯穿整堂课,最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3)跨文化沟通敏感度意识到台下可能来自各地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的文化背景、学习习惯和理解方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避免文化特定的隐喻和笑话,多用国际通用的实例和可视化工具,确保信息传递的无歧义和包容性。

这一模块让我明白,英文授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完成了从“中文思维下的英文翻译者”到“直接运用英语进行学术思考与表达者”的转变。

1.2 主动学习与学生激励:将课堂主动权交还学生

“Active Learning & Motivating Students”模块是我个人收获最大的部分。它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长期以来“为何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困惑。我们不再空谈理论,而是亲身模拟体验了数十种主动学习策略:

(1)技术工具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学习了如何利用在线实时问答工具(如Mentimeter)、协作白板(如Miro)甚至简单的便笺纸,快速实现全员参与。例如,进行“Think-Pair-Share”(思考-配对-分享),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再与邻座讨论两分钟,最后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观点,此举能有效让胆小的学生也敢于表达。

(2)动机理论的实际应用如何通过设计“恰到好处的挑战”、提供及时的具体性反馈、赋予学生选择权(如自选研究课题)、建立学习中的归属感与关联性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而非仅仅依赖分数等外部驱动。

(3)课堂结构的重新设计实践了“翻转课堂”的完整流程。将知识传授部分通过短视频前置,而课堂时间则完全用于高阶思维活动:案例分析、辩论、项目式学习(PBL)。这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有极强的重构能力。

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现代教师,必须是优秀的“学习体验设计师”。他的核心工作不是在讲台上表演45分钟,而是设计一个能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合作起来的环境和流程。

二、AI作为赋能教学的全能协作者

研修的后半程,重心转向了如何将前沿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无缝嵌入到我们刚更新的教学理念中。

2.1 AI赋能教学的全流程探索

在“How to maximize AI as an assistant in Teaching”模块中,我们超越了“ChatGPT是什么”的浅层讨论,深入其里,探讨了AI在教学全链条中的深度应用:

(1)课程设计阶段利用AI作为“课程构思伙伴”,输入教学目标和大纲,让其生成多种活动方案和案例建议,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式。它还能快速进行“苏格拉底式提问”设计,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和疑问。

(2)内容开发阶段AI是强大的“内容生成与差异化工具”。它可以快速生成不同阅读难度的文献摘要、为同一概念创建多种解释版本(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自动生成练习题和测试题,甚至协助制作脚本和字幕。

(3)教学实施阶段AI可以作为“实时教学助手”。例如,利用AI会议工具实时生成会议纪要和高亮关键词,帮助非母语学生跟上节奏;创建AI助教聊天机器人,7x24小时回答学生关于课程安排和基础概念的常见问题。

(4)评估与反馈阶段这是AI效率提升最显著的环节。我们学习了如何设计精准的提示词(Prompt),让AI对学生的论文草稿进行第一轮结构性反馈(如逻辑连贯性、论点清晰度),或对标准化作业进行初筛。这能将教师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教师将宝贵的时间投入到更需要人性化关怀的深度反馈和一对一指导中。

2.2 理论与实践的间隙:对参访环节的批判性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安排了一次参访当地机器学习实验室或相关企业的环节,其初衷无疑是极好的,旨在让我们直观感受AI技术的前沿动态。然而,坦诚而言,此环节的执行与预期存在一定落差。参访过程略显仓促,讲解内容偏向于技术概览,与我们在课堂中深入研讨的“教学应用场景”结合得不够紧密。对方接待人员的态度虽不失礼貌,但略显程式化,未能针对我们这批特殊(教育工作者)受众进行定制化的深度解读。

这一方面提醒我们,前沿技术与一线教学场景的融合仍存在一条需要主动去跨越的鸿沟;另一方面,也从反面深刻教育我们,作为教师,在引入任何技术(包括AI)时,必须保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清醒头脑。真正的赋能,不在于接触了多么高深的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能否将其转化为课堂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有效工具。此次经历反而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教师的核心专业性,体现在教学设计本身,技术永远是服务的仆从,而非主导的主人。

三、实践教学与对未来课程的期许

3.1 教学实践(Teaching Practice):在试炼中成长

最终的Teaching Practice环节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试金石。在15分钟的全英文微格教学中,我刻意运用了“拼图课堂”这一主动学习策略,并尝试使用AI生成了一组讨论引导问题。准备过程极具挑战,需要精确计算每个环节的时间,设计清晰的指令语,并预设技术可能出现的故障。实践结束后,来自导师和同伴的建设性反馈尤为宝贵,他们指出我的指令在某些环节可以更加简练,AI生成的问题与教学目标的贴合度仍有提升空间。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难度,也看到了从“知道”到“做到”之间需要反复演练的路径。

3.2 对项目安排的建设性思考

纵观为期两周的研修,其内容之丰富、设计之前沿,无疑值得高度肯定。然而,若以精益求精的目光审视,我认为课程的整体节奏和内容密度尚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部分讲座环节的信息浓度可以更高,个别活动的过渡衔接可以更紧凑,以避免给参与者带来些许“耗时”之感。我相信,将时间更极致地聚焦于核心模块的深度研讨、案例剖析与同行间的互动交流上,必将能进一步提升这座 already impressive 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让每一位参与者的学习体验感和获得感达到峰值。这并非抱怨,而是一名受益者出于对项目品牌与后续学员负责的态度所提出的诚挚期许。

四、回归与再出发

闭幕式上,手中的结业证书是一份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此次研修于我,是一次彻底的“洗脑”和“充电”。它让我清晰地看到,未来的教育图景必然是国际化、智能化、个性化三浪叠加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无法也不应置身事外。

我的行动计划如下:

短期(新学期)在我主讲的专业课程中,选取两个章节进行“翻转课堂”和“主动学习”试点,并引入AI工具进行作业的初步筛查与反馈生成,将节约出的时间用于组织小组深度研讨。

长期积极成为学院教学创新的倡导者和分享者,将本次所学所感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与更多同事交流,共同推动我校国际化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项目组所有专家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感谢同行伙伴的智慧碰撞与无私分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只有我们教师主动拥抱变革,才能更好地赋能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对那个属于他们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