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此次浙江大学“AI+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题培训,于我而言,不啻于推开了一扇洞察教育未来的明窗。培训内容高屋建瓴,紧扣前沿,从战略思想到技术实操,从伦理规范到教学革新,系统性地勾勒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蓝图。深刻学习后,我的收获与思考凝聚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洗礼: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育人航向
吴彦老师以深邃的视角,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置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宏大背景中予以解读。这不仅是一次理论重温,更是一次战略认知的升华。我深刻领悟到,人工智能绝非仅仅是一种新奇工具,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教育生态。在AI浪潮中,“科技自立自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要求我们高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使命感,主动成为驾驭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创新的先锋力量。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智能化教学的全链条、全过程,是我们在技术洪流中坚守教育初心的关键。这使我明确,未来的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将国家战略需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紧密结合,以高度的责任感投身于这场深刻的变革之中。
二、技术赋能:解锁智能工具驱动的教学新效能
本次培训在技术应用层面的指导极具前瞻性与实操性,显著提升了我对AI工具的理解。
1.工具掌握:从入门到高效应用
金小刚教授系统性的演示,让我清晰掌握了以ChatGPT、图像生成等为代表的主流AI工具在工作场景中的高效应用路径。尤其是对“提示词工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与AI有效对话的核心技巧。通过具体案例的实操演练,我深刻体会到精准提问对于激发AI潜能、获得高质量输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多模态内容生成”的学习,为我打开了利用AI高效创建图文、音视频等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大门,这将极大丰富课堂呈现形式,提升教学吸引力。
2.场景革新:AI驱动教学流程再造
培训特别聚焦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AI平台在教学场景中的深度应用,极具启发性。我认识到AI绝非简单的课堂点缀,它能够从根本上革新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智能化:AI可辅助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内容重组、活动设计,甚至生成初步的教学方案框架,显著提升备课效率与科学性。
个性化学习支持:AI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能力,使其能够精准诊断学生学习难点,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资源和即时反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四新”专业课程重构:在探索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AI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整合、案例模拟和创新思维激发工具,助力打破学科壁垒,构建适应未来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跨界融合:拓展科研创新新视域
培训中关于AI与生命科学等领域交叉应用的深入探讨,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科研视野。我深刻认识到,AI不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强大的科研加速器。其强大的模式识别、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为解决传统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范式和研究路径。这激励我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积极寻求AI技术与自身专业领域的结合点,探索跨学科研究的创新突破。
三、能力重构:构建智能时代的育人之基
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对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提出了重构的要求。培训对此进行了精准指引:
1.坚守学术伦理红线
培训明确强调了AI在学术写作、研究过程中的合理使用边界。这如同一声警钟,时刻提醒我们在拥抱技术便利的同时,必须将科研诚信意识置于首位。必须清晰界定AI作为“辅助工具”的角色,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AI工具,维护学术殿堂的纯洁性与严肃性。
2.驾驭智慧教学环境
对“数据驱动的教学分析技术”的学习,让我掌握了利用智能评价系统洞察教学效果、理解学生学习行为的新方法。通过对课堂互动数据、在线学习行为、作业测评结果等的智能分析,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精准画像,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精准教学”,使教学干预更加有的放矢,显著提升教学效能。
3.践行“以学生为中心”
在AI赋能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拥有了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培训促使我反思并重构教学设计的底层逻辑:如何利用AI工具(如智能问答、协作平台、即时反馈系统等)有效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参与感?如何设计基于AI辅助的探究式、项目式学习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这要求我们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支持者,利用AI创造更个性化、更具吸引力的学习体验。
四、凝聚共识:AI——教育变革的核心引擎
培训最终凝聚成一个清晰而有力的共识:人工智能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范畴,正日益成为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这对个人职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提升“AI+学科”双素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必须主动出击,持续学习,不仅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更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养(AI Literacy),深刻理解AI的原理、能力边界及其在本学科教育中的融合路径。
转化能力为育人效能:掌握AI技术只是起点,关键在于如何将技术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效。这意味着要深入探索AI如何助力实现更有效的知识传递、更深入的能力培养、更精准的个性化关怀,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共建新型教育生态: 我们肩负着共同构建未来教育生态的责任——一个深度融合智能技术、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坚守教育伦理价值,从而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伦理化协调统一的教育新图景。
结语:拥抱变革,智启未来
浙大这场关于“AI+教育教学”的研修学习,是一次思想的启迪、技术的武装与能力的重塑。它让我真切地“惊叹于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力量”。无论是教育理念的战略认知、技术工具的掌握应用,还是教学方法的深刻革新,AI的影响都将是全方位和深远的。站在教育变革的时代潮头,我深感责任重大,亦满怀憧憬。
展望未来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我将自觉践行培训所得:
思想上, 坚定“科技自立自强”信念,将立德树人融入智能教育实践;
技术上, 持续深化对ChatGPT、DeepSeek等工具的应用探索,精进提示工程,赋能教学科研效率;
方法上, 以学生为中心,利用AI推动教学设计创新,构建智慧互动课堂,探索个性化支持路径,同时恪守学术伦理规范。
唯有主动拥抱这场由AI驱动的教育变革,努力“用好AI,用对AI”,才能真正让智能技术深度赋能课堂革命,实现个人教学技能与育人效能的飞跃性提升,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化、个性化、伦理化的教育新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