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教务处与教发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行18位教师跨越赤道,远赴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在阿德莱德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AI赋能国际化教学创新”深度研修。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教育视野,更在教学方法、技术应用与教育理念上带来了深刻启示。阿德莱德大学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创新的教育模式和前瞻性的科技应用,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生动图景。
阿德莱德大学创建于1874年,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的第三所大学,其葡萄栽培与酿造专业享誉全球。漫步校园,历史建筑与现代教学科研设施相映成趣,传统学术精神与创新教育理念在此完美融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座百年老校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在保持学术传统的同时,积极拥抱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大胆探索与实践。
本次研修主要在阿德莱德大学的英文学习中心(English Learning Center)进行,总共有两位教师,Gabriel和Scott,课程安排非常充实,包括1次学校参观、1次人工智能中心参观,以及2周的课堂学习。研修的重要内容是对全英文教学(EMI)的深度探讨。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指在非英语国家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传授学科知识,英语语言学习只是附带产物。这一理念对我开展全英文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培训,我认识到EMI不仅是教学语言的转换,更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全面革新。阿德莱德大学的EMI实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讨论、问题解决和反思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这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
在EMI实施的挑战方面,阿德莱德大学的经验给我们很大启发。对于学生而言,用非母语上课可能导致理解困难、学习压力增大、挂科风险增加;对教师来说,用非母语教学需要更长的备课时间,难以有效传达抽象概念,还需要兼顾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需求。这些挑战在我的全英文课堂中也同样存在。如何有效破解这些难题?阿德莱德大学提供了很多思路,比如为学生提供重点词汇表、全英文教学中穿插使用母语、小组互助等。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如今AI技术可以有效解决EMI教学中的痛点,帮助老师和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在语言支持方面,AI可以提供实时翻译、术语解释和发音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特别是对于专业词汇和复杂概念的理解,AI工具能够提供多模态的解释方式,如图文结合、动画演示等,极大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互动教学方面,AI驱动的平台如WordWall、Claude.ai等能够创建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和评估任务,使非母语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些工具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互动形式,还能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自动调整任务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的挑战中学习。在评估反馈方面,AI系统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内容理解进行多维度分析,提供即时、个性化的反馈。这不仅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还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语言使用中的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阿德莱德大学在AI使用方面的学术诚信政策。学校允许学生在作业中使用AI工具进行头脑风暴和研究,但要求明确标注使用情况;同时禁止使用AI进行写作、编辑和校对,以保证评估学生真实语言能力。这种平衡创新与规范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交互式教学是成功实施EMI的关键。培训课程中倡导"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教学转型,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几乎每节课,授课教师都会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让我们充分参与、充分表现。整堂课下来,课堂氛围好,学生互动性强。另一个值得借鉴的是"问题驱动学习"(PBL)在阿德莱德大学的实践。不同于传统的先讲理论后解案例的模式,这里的PBL课程直接从真实世界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寻求所需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资源提供者和思维教练。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尤其在EMI环境中,能够减少语言障碍对知识获取的影响。
在AI设计课堂活动方面,我们学习了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老师带领我们体验了多种AI增强型课堂活动。例如,如何输入正确的指令,让AI设计课堂活动。我们学习到了Wordwall、Mentimeter等非常有趣实用的AI工具。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发展的高阶能力。
两周的密集学习让我不断反思我的EMI课堂教学现状与改进方向,阿德莱德大学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参考:首先,EMI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循序渐进。我们可以从部分课程模块的英语教学开始,逐步扩展到全英文课程;从简单的AI工具入手,如智能术语表、自动化作业批改等,逐步扩展到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和自适应评估系统。其次,交互式教学是克服语言障碍的有效策略。即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和可视化工具,也能确保专业知识的有效传递。我们可以通过在课程中增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在EMI环境中的参与度。最后,EMI教学不仅意味着使用英语授课,更重要的是建设跨文化学习共同体。我们可以通过在课程中引入国际案例、组织跨文化合作项目、利用技术连接全球课堂等方式,逐步提升教学的国际化水平,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英语使用环境。
回顾两周的阿德莱德之旅,我收获的不仅是具体的教学技巧和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正在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体验设计师、语言支持者和跨文化桥梁。这种转变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恰恰相反,是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将把这次研修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教学设计、组织课堂互动、评估学习效果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合理运用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保持教育的人文温度。
感谢学校教务处和教发中心提供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能够站在全球教育创新的前沿思考教学改革。相信这次研修将成为一粒火种,点燃我们更多教学创新的可能性,最终惠及西农学子,为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创新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