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作物育种学教学与研究的老师,我深知这门学科兼具高度理论性与实践性,其知识体系庞杂、专业术语密集,且与国际前沿研究紧密相连。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既确保专业知识的深度传授,又有效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国际学术素养,一直是我深思与探索的课题。2025年7月19日—8月2日,我有幸系统地参加了由阿德莱德大学设计并组织的EMI与AI教学系列培训,涵盖了课堂知识的Scaffolding、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课堂活动设计以及人工智能(AI)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等内容。此次培训理念前沿、内容充实、案例具体,有效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革新了我的教学理念,并为未来作物育种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
一、 系统重构教学观: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内容灌输”到“Scaffolding”
传统“教师中心”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沟通是单向的;而“学生中心”课堂则强调主动学习、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扮演引导者(Facilitator)角色,注重双向反馈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作物育种学教学中,我是否限于课程内容过多,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过于侧重知识的单向传递?对此,在澳大利亚的培训中,学习到的Scaffolding提供了相应的支撑。它并非简单地“帮助学生”,而是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将学习过程分解为模块(Chunking),并提供渐进式的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独立学习。这与作物育种中“筛选-杂交-选择-稳定”的漫长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同样需要精细设计与耐心培育。
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将逐步系统性重构教学框架:搭建“概念支架”:针对“数量性状遗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组选择”等抽象概念,利用AI工具生成循序渐进的解释框架、可视化概念图或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而非直接抛出复杂定义。搭建“任务支架”:对于“育种方案”“试验与数据分析”等复杂内容,将其分解为“确定育种目标→选择亲本与杂交方式→制定选择标准→分析与鉴定→方案撰写”等多个步骤,为每一步提供范例或模板。例如,在讲解“杂交育种”时,先提供一份已完成的、标注有关键要素的育种范例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着手设计自己的育种方案。
二、 精进课堂提问艺术-激发高阶思维与课堂对话
提问是课堂互动的核心,培训中对布鲁姆分类法(Bloom’s Taxonomy)的重温及其与提问技巧的深度结合,让我意识到课堂提问质量的重要性。过去我的课堂提问多停留在“记忆(Remembering)”和“理解(Understanding)”层面(如“什么是杂种优势?”“回交育种的主要步骤是什么?”),这虽然能检查基础知识,但无法推动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未来的课堂,我将有意识地设计并提出更多应用(Applying)、分析(Analyzing)、评价(Evaluating)和创造(Creating) 层次的问题。例如:应用层:“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干旱区的抗旱玉米育种,首先关注哪些性状的标记开发?”分析层:“比较一下传统表型选择和基因组选择在育种效率、成本和应用门槛上的优劣。”评价层:“这篇文献中提出的利用CRISPR技术进行基因编辑育种的方案,其伦理风险和实践可行性如何?”创造层:“未来气候变得更加极端,为所在的区域设计新品种,概述育种策略。”
我将充分利用AI作为我的“提问设计助理”。将课程PPT输入ChatGPT,并给出指令:“基于这段关于‘作物抗病育种’的内容,生成3个‘分析’层次和2个‘评价’层次的讨论问题。”AI能极大丰富问题库,确保问题类型的多样性。我还将综合运用培训所学的技巧:增加等待时间(特别是高阶问题后,给予学生更长的思考与组织语言的时间);采用“思考-配对-分享(Think-Pair-Share)” 策略,让学生先与小范围同伴交流,再在全班分享,降低焦虑;使用技术工具实现匿名回答(如Slido);对学生的任何回答都给予积极的强化(Reinforcing),尤其是那些虽然不完美但体现了批判思维的答案,以鼓励“冒险”精神。
三、 拥抱人工智能:将AI打造为个性化教学的强大赋能者
本次培训最具前瞻性的部分是对AI在教育中应用的深入探讨。AI并非遥远的未来科技,而是可以立即融入教学、解决教学实际痛点的实用工具。探索AI在作物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材料适配器(Adaptor):作物育种学的核心文献多为高密度英文论文,对学生挑战极大。使用AI工具(如ChatGPT、Deepseek)来简化关键段落、生成中文摘要、提炼文章大纲,为学生提供差异化阅读支持。还可以将AI作为教学效率提升器(Accelerator):快速生成案例、测验题目、讨论提示;辅助设计教案和教学活动;优化PPT幻灯片的语言和布局,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学生的互动和个性化指导中。AI还可作为个性化学习助手(Assistant):鼓励学生将AI作为“24/7的辅导伙伴”,用于澄清概念、 brainstorming 想法、练习学术英语表达。但我将严格遵守并向学生传达学术诚信政策,明确划定AI的使用边界(如可用于 brainstorming 和研究,但不能用于代写作业),并要求学生对其使用进行声明。
总结与展望
阿德莱德大学的此次EMI教学法培训,让我系统性地掌握了从宏观教学哲学(学生中心、支架理论)到中观教学设计(提问技巧、活动类型),再到微观工具应用(AI)的一整套现代化教学“工具箱”。作为作物育种学教师,我的使命不仅是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更是培育能够引领未来种业发展的卓越人才。我将把此次所学所悟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努力构建一个支持充分、互动高效、思维高阶的课堂,助力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与沟通能力的创新型育种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