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我有幸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参加为期15天的“Active Learning & AI-Enhanced Teaching”国际教学培训。此次培训聚焦“学生为中心、问题驱动、AI赋能”三大主题,通过工作坊、示范课、微格教学等形式,系统展示了如何在大班课堂实现高互动、高阶思维与趣味性兼得。结合本人承担的《兽医内科学》课程,我深刻体会到:当“知识逻辑”让位于“学习逻辑”,当“教师表演”转向“学生探究”,即便面对复杂、抽象的内科病例,课堂也能成为学生“欲罢不能”的场域。我将从理念、方法、过程、评价四个维度,汇报我的观察、反思与行动计划。
一、为什么必须改变:从“讲疾病”到“育兽医”
《兽医内科学》历来是动物医学专业的“硬核”课程:知识容量大、机制图复杂、病例变化快。传统模式里,教师是“高速播放器”,学生是“U盘”,考试是“复制粘贴”。结果是:卷面成绩过得去,真到临床却“无从下手”。
阿德莱德大学研修给我最大震撼的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理念坐标系”的彻底转换:
课堂的核心不再是“内容”而是“学习者”;教师的第一职责不是“讲得清楚”而是“让学生动起来”;评价的最高标准不是“记住”而是“迁移+创造”。
过去,我把《兽医内科学》当成“百科全书”——讲得越全、越深、越新,学生就越受益。这次研修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金课”不是教师秀肌肉,而是学生长肌肉;知识只是场馆,能力是奖牌。阿德莱德大学提出“Student-centred=Content-centred+Community-centred+Challenge-centred”,正好对应课程的三点转化:
内容中心→问题中心:用真实病例撬动全部知识点;
课堂中心→社群中心:让“同桌”变成“队友”;
结果中心→挑战中心:把“考高分”升级成“解难题”。
二、新理念:互动式课堂的“三根支柱”
支柱1:认知激活(Cognitive Activation)
——先叫醒大脑,再投喂知识。策略包括“前置冲突”“错误狂欢”“可视化思维”。
支柱2: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vism)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协作中固化。策略包括“同伴教学”“角色反转”“跨组交易”。
支柱3:情感投入(Affective Engagement)
——乐趣不是调味剂,而是记忆的强化剂。策略包括“游戏机制”“Surprise彩蛋”“公开庆祝”。
三根支柱相互咬合:认知激活产生“思维碰撞”,社会建构提供“安全场域”,情感投入让“疲劳边缘”变成“心流通道”。
三、新方法:12用“互动扳手”拧紧课堂
三阶提问(Remember→Conflict→Create)、病例拼图(Case-Jigsaw)、鱼缸辩论(Fishbowl)、错误狂欢(Mistake Festival)、画廊漫步(Gallery Walk)、角色反转(Student-as-Teacher)、即时弹幕(Live Bullet)、时间压力(Speed Clinic)、成本卡(Budget Card)、满意度即时反馈(SP Rating)、贡献度雷达(Contribution Radar)、遗产项目(Legacy Project)。
每把扳手都有明确“扭矩”:目标层级、适用场景、时间底线、评价方式。教师像“工具箱管理员”,按需取用,而不是“一把锤子敲到底”。
四、方法迭代:把“沉默的听众”变成“忙碌的侦探”
1.三阶提问法(3-Step Questioning)
低阶“唤醒”→中阶“冲突”→高阶“创造”。以“犬急性肝炎”为例:
(1)唤醒:给出血常规报告单,问“哪项数值最异常?”——全班同时举牌;
(2)冲突:追问“如果胆红素指标正常,能否排除肝炎?”——小组互驳;
(3)创造:让学生设计“1份300元内可执行的基层筛查套餐”,并现场PK性价比。
三阶完成后,学生既记住数值,又理解机制,还练了成本思维。
2.病例拼图(Case Jigsaw)
把完整病例拆成“病史-检验-影像-预后”4块,每组只拿到1块,必须通过跨组“交易”补齐信息,才能作答。过程趣味十足,“像在破案”。
3.同伴教学(Peer Instruction)+即时反馈
培训现场演示了“Mentimeter闪电问”:教师抛出单选→学生手机投票→现场柱状图刺激认知冲突→邻座讨论2分钟→二次投票→正确率飙升。该方法对“内科用药、剂量、方式”类易错点尤为有效。
4.错误狂欢(Mistake Festival)
刻意展示3份“失败病历”:误诊、误治、误沟通。让学生轮流“找茬+改错+演讲”。研究证明,当学生公开讨论错误时,记忆留存率可提升40%以上。
5.角色反转(Student-as-Teacher)
每章预留10分钟“学生微讲堂”。提前一周抽签,当选小组需设计3分钟情境剧+2分钟互动问答。成绩由同伴现场打分,纳入平时分10%。实施后,到课率可明显提高。
五、过程重构:45分钟课堂的“三段六步”模板
参考培训提供的“Chunk-Check-Celebrate”模型,我设计了适用于《兽医内科学》的“三段六步”模板。
阶段A:激活(10分钟)
①病例快照:播放30秒畜主手机视频(犬咳嗽);
②快速投票:可能的鉴别诊断?(Mentimeter)
阶段B:探究(25分钟)
③小组“盲盒”:每组领取不同资料(X光片、血常规、生化指标、预算上限等);
④决策白板:用Magna白板绘制“下一步检查路线图”,教师随机点名解释;
⑤即时模拟:教师给出“检查结果”,学生再次修正诊断,系统二次投票;
阶段C:整合(10分钟)
⑥金句总结:学生用“一句话”在Padlet留下今日“内科金句”,可附表情包。
整个流程把“讲授”压缩到10分钟以内,其余时间学生都在“做决策-得反馈-再决策”。
六、挑战与对策
1.内容覆盖压力
主动学习占用时间,教师常担心“讲不完”。解决方案:①重构知识树,区分“必须课堂建构”与“可课后自学”;②录制5分钟“微视频”供翻转,课堂只讨论易错点;③采用“旋转木马”:一半学生听10分钟微讲座,另一半做病例决策,然后互换。
2.学生“沉默文化”
国内本科生习惯“听讲-记笔记”,初期对讨论抗拒。培训给出的“Wait Time+Cold Call+Think-Pair-Share”组合可有效破冰。提前两周公布PBL病例背景,让学生带问题预习;课堂冷场时先问“事实层”再追问“观点层”,降低心理门槛。
3.评价一致性
形成性活动增多后,需确保评分公平。对策:①使用单页Rubric,让学生提前知晓;②引入“外部考官”(行业兽医)随机抽查;③AI文本分析比对小组报告。
结语
15天的阿德莱德之旅让我真切体会到:教学不是“告诉”艺术,而是“激活”艺术;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放大教师。当我把“学生学会了什么”置于“我教过了什么”之上,把“课堂欢笑次数”列为与“知识点”同等重要的评价指标时,《兽医内科学》不再是晦涩的条文,而成为学生跃跃欲试的“破案现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习者离开课堂后仍持续燃烧,我愿做那位“点火者”,让每一位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来,带着能力和信心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