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夏寅强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夏寅强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09     浏览次数:

  

在浙江大学参加人工智能专题研修期间,我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阐释。总书记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一论断为我们推动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作为全国人工智能教育高地,浙江大学通过“智海平台”建设、AI助教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等创新实践,构建了“AI驱动教育生态”的完整体系。在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多数专业课程中,AI助教已实现“知识图谱自动生成”、“学情实时分析”、“7×24小时智能答疑”等功能,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印证了总书记关于教师角色转变的前瞻判断。

在教学管理智能化变革方面,浙江大学依托自主研发的教育大模型和浙大先生Deepseek校内端口,构建了AI+微专业体系,设计了知识点微课程,将视频、案例、试题等资源按知识点解构重组,形成结构化知识网络。这一模式使教学资源组织效率提升40%,学生可自主规划学习路径,实现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学习。在教务管理层面,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动态迭代排课系统”通过贪心算法与历史数据分析,使排课成功率提升35%,有效解决了跨校区课程资源协调难题。食品科学专业课程知识点琐碎,可通过构建以《食品加工原理》、《风味化学》等核心知识点为单元的微课程库,解决传统课程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问题。

在教学模式重构与场景创新方面,浙大教学实践展现了三类AI融合范式:第一,人机共教模式:冯毅萍教授在《自动化》课程中部署数字孪生分身技术,该AI助教能自动生成多语种字幕、章节摘要,并基于预习检测结果标记知识难点,使教师课堂讲解效率提升50%。第二,虚实融合场景:考古专业与哈佛大学合作,运用AIGC技术进行两校实景教学,将学生带入金字塔内部实时研讨,使抽象理论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第三,生成式探究学习:《医药人工智能》课程开发的生成式学习平台支持学生与AI智能体对话,通过“提问-生成-验证”循环深化专业认知。

从浙大AI+模式出发,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样给食品科学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此次研修,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赋能不是简单地将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科研范式的系统性重构。食品科学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交叉学科,在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智能制造等方面面临复杂挑战,亟需通过AI技术实现三个维度的转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一是从“标准化培养”转向“个性化育人”,通过学情分析实现因材施教;二是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基于实证优化教学决策;三是从“学科割裂”转向“交叉融合”,破解食品复杂系统问题。这一转型方向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提出的“四个融入”理念(数智素养、数智课程、数智载体、数智平台)高度契合。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食品科学教师需兼具技术素养与教育智慧,而当前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需求存在明显差距,多数教学内容和实践仍停留在传统学科设计层次。通过此次研修培训,可从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整合能力(开展跨学科工作坊)、伦理教育能力等方面初步探索教师能力提升的路径,比如采用“奖励驱动”模式提升教师智能工具应用水平,如在食品化学实验课中,可开发虚拟仿真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美拉德反应动力学过程,直观展示温度、pH值对反应路径的影响;帮助食品科学教师与人工智能专家协作开发教学案例,如将“神经网络算法”与食品风味评价结合,开发出“基于感官组学与机器学习的风味预测模型”教学模块;将计算机视觉与食品微生物检测结合,创建菌落智能计数与识别虚拟实验项目;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促进“AI+食品科学”微专业学科交叉,构建食品AI创新实验室,联合计算机、机械、生物等多学科团队攻关智慧冷链、智能感官装备等难题;最后,强化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反思,建立食品科学AI应用伦理评估框架,涵盖数据隐私、算法透明、结果可解释等维度。

通过此次研修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人工智能赋能食品科学教育,本质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理念。基于浙大经验,我将进一步优化食品人工智能应用的课程,整合虚拟实验、学情分析、配方生成功能,打造课内外一体化的智能学习环境。人工智能与食品科学的深度融合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引,把握技术变革机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为培养食品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