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厦门大学研修心得】 张晓容厦门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厦门大学研修心得】 张晓容厦门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0-30     浏览次数:

  

我有幸于2024年6月29日—7月5日赴厦门参加我校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教学学术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研修班由厦门大学著名学者邬大光、李清彪、李渊、计国君、林亚南、陈武元等专家教授授课。课程安排紧凑,培训内容涉及教育新发展与教育新理念、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的提炼等主题。通过专家面授课、教学工作坊、小组活动、示范展示等多种形式领略厦大教育专家的教学风范与个人魅力。授课现场我校教师与专家积极互动、热烈讨论、气氛活跃。专家们高屋建瓴、旁征博引,观点独到、案例鲜活、幽默风趣,深厚的学识积淀、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诠释了厦大“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一系列充实精彩的课程安排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使我们对教学创新与智慧教学、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写作、教学成果的培育与凝练申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学术的理论与实践等有了新的认识。

在众多研修专题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集美大学原校长李清彪教授所做的题为《生成式AI热潮下的人才培养》讲座。李清彪教授的讲座信息量大,引用大量调研和研究结果剖析了生成式AI对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引发了数字化转型对教育重要意义、如何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及如何用好AI培养高阶人才的思考,更强调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需深入思考践行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发展的探索。

对于生成式AI对外语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用好AI培养高阶人才,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首先,AI技术的发展给外语数字教育带来诸多机遇。第一,AI促进了外语教育中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模式,可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内容,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实时调整学习进度。

第二,各类AI陪练助手及软件,如Tandem、迅捷等,促进了实时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打破语言障碍,帮助学生实时理解并实操外语对话,实现更为自然的交流。人工智能还能模仿人类语言的语调、语速等,生成更为自然的语音输出,使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更加顺畅。在外语口语练习中,如果学生的发音或者语法使用不准确,人工智能系统可即时提供准确的语法纠正和发音示范,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对话,提供与虚拟对话伙伴进行实时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提升外语口语实战能力。

第三,AI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能力水平和兴趣偏好,随时随地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第四,AI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历史、成绩、兴趣等多维度数据,智能化地推荐相关学习资源,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创造沉浸式的语言学习环境。还可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根据这些数据动态地更新和优化学习资源,并且实现资源的共享。

第五,AI自动化评估与即时反馈更为方便、科学、准确。对于学生作业和试卷的客观题可以快速批改,实现即时反馈。对于作文或翻译等主观题也能提供初步的评估和建议,大幅度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并能确保评估标准的统一性,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评估偏差。在形成性评价中,AI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可提供精准评估与个性化反馈,还可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为教师提供更多关于学生非认知能力的信息,如学习动力、合作精神等,并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实时调整学习内容的难度,确保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持续进步。

最后,AI的智能翻译能实现多种语言之间的即时互译,帮助学生理解外语资料,便于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AI的虚拟现实技术,也让学生能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和习惯,从而更直观地理解文化差异,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然而,目前外语教学在AI等信息技术赋能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外语教学信息化理论建构不深入,不系统。目前外语教育信息化理论较零散,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体系。引进和借鉴西方相关理论比较多,中国特色不明显,另外,外语教学信息化的理论创新不足。其次,信息化教学实践亟待改进。信息化外语教学模式尚未得到充分地和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尽管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对信息化外语教学的有效开展发挥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学生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多数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尚显不足,表现为技术与教学“两张皮”问题。小语种在线课程建设重视基本技能而缺乏语言文化类课程。再者,外语教学信息化顶层设计针对性不强。一方面,专门针对外语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较少。另一方面,已有的相关政策论述多涉及制度、原则,具体规划尚不足。《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等高校外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关于信息化的论述仍比较宽泛笼统,缺乏分层分级指导,缺乏评价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成效的标准。此外,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力度不足,投入欠缺,学科针对性不强,教师培训政策和经费支持落实不够。在线课程重复建设,造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等问题,在线课程建设也缺少配套的制度建设和质量监控。

鉴于外语教学在AI等信息技术赋能等方面的问题,外语教学更要兼顾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科学性,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价值观的传递、思辨能力、批评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要深化学科交叉,推进区域国别方向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深入思考和回应高等教育阶段如何开展以深度学习和语言大模型为特征的教育教学,从“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个性化评价”“资源供给”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赋能外语教育。除此之外,利用大语言模型优化词汇与语法、听力与口语、阅读与写作、翻译等外语技能类课型的讲授方法;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材料、教学模式及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探索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言技能类课程中应用案例;探索AI 赋能科研、大语言模型辅助量化及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及案例,运用大语言模型提升科研效率,挖掘人工智能在文献观点提炼与总结、研究趋势分析与选题挖掘、语言润色与格式调整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呈现人工智能在外语科研领域的巨大潜力。

李清彪教授的讲座给我带来了很大启发,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作为教育的引领者,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视野,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借助数字技术,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借助数字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AI赋能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尤为关键,建议教学发展中心面向全校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科研的的系列常态化主题培训,聚焦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AI智慧课程建设,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等。建立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档案,追踪评价培训成效。丰富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研修模式。建立更多虚拟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专家学者的引领和辐射效应,带动和帮扶广大一线教师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鼓励教师开展AI赋能教学的教研项目与案例建设,给予政策与经费支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激发教师个人学习与能力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