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闻名的顶尖学府,牛津大学在过去数百年间里一直以其在教育、科研、医药、数学、经济及历史等各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著称。2024年这个暑假,非常荣幸受到学校支持来到这里交流学习。在牛津大学的学习经历,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与成长之旅。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地顶尖教授的授课,参与了令人难忘的讲座和讨论,收获颇丰。
在牛津为期两周的学习生活中,令我印象至深的是牛津独特的学术氛围和教学体系。牛津浓郁的学术气息、导师制tutorial、以及书院制的安排,都让我感受到了牛津教育的独特魅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倾听他人观点、尊重不同意见,并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牛津倡导的“3I(Independence,独立性;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international,国际化)”更是分别说明了学生和学校的关系、学生和知识的关系、学生和世界的关系,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不是就业前的最后一次培训,而是科研创造开始的起点;更要传递给学生始终保有好奇心的驱动、独立性的学习、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终生学习的理念。
1. 牛津大学基本情况
牛津文化气息浓厚,是一个被博物馆、图书馆、书店、植物园和公园包围的城市。牛津大学与城市融为一体,街道就从校园穿过,大学不仅没有校门和围墙,而且连正式招牌也没有。我们都说杨凌与牛津很像,牛津大学在牛津小镇,西农也是杨凌小镇上办的知名大学,杨凌距离西安的距离如同牛津距离伦敦的距离,都是90KM左右,也期待未来双方能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合作,共谋发展!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于1096年创办,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共有43所学院,含7所研究生院与1个学术研究机构(万灵学院),6所永久私人学堂,4大学部共56个系,1个继续教育部,含4大学科区。拥有72位诺贝尔奖、4位菲尔兹奖、6位图灵奖得主。牛津的学院(这里的College译为书院更准确)系统产生于大学诞生之时,并逐渐成为牛津独立机构的集合体,他们和学校的关系就像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那样采用联邦制形式,每一所书院都由Dean和Fellows管理。书院也可理解为是一所所独立的“大学”,有独立的管理者、财务等各方面,包括招收本科生,所以本科生对书院的认可依赖度甚至高于大学。书院就是布满市中心街两旁的中世纪四合院,每个四合院就是一所书院,由于在当时学术是教会的专利,因此书院都以修院式建筑来设计,非常有特色。当你走在街道上遇到一所又一所书院时,对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会有更多一份的认识与感悟,多数书院都是需要提前预约并付费参观的,也是书院的一部分收入了。
2. 教学研修学习
本次研修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内容安排可谓相当丰富,主要包括牛津大学独特的导师制对个性化教学学习的支持、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性教学法、批判性思维、终生学习培训计划、教学科研的支持配套、有效性评估、包容性教学模式、英国高等教育、东西方教育教学差异化、教育的可持续性、牛津大学如何通过灵活包容性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等多个维度与方面。下面就我感受至深的方面进行介绍:
2.1 导师制Tutorial
授课教师Dr Lynn Robson这样解释导师制:“You taught me how not only to research and support my arguments but also how to present them and respond to questions thoroughly and thoughtfully.” 牛津大学一线教师说“导师制非常intensive,师生一直在思考、动脑筋,所有人无处可藏!”可见,在他们的理念中,知识不是老师教授的,是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不懂的地方可与老师交流讨论;倡导“学生提出自己观点--证明自己观点--捍卫观点或提出不同观点”;导师制就是翻转课堂的实践场!
导师制作为牛津大学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是其本科教学活动的核心。实行三学期教学,每学期8周,一个学术年24周,导师制为每位导师与学生每周见面交流为1-1.5h,一个学术年即24次。包括三个关键阶段:(1)辅导前阶段: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度学习,进行大量的阅读准备,并撰写读书笔记。这些笔记形成后,学生需要在课前发给导师阅览。(2)辅导中阶段:在辅导课上,一位导师带领1-3位学生进行小班授课教学。导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与学生进行深度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拓宽知识边界。(3)辅导后阶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核心,导师作为指导的理念,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参与课程,逐步积累新的知识,培养多元的理解和认知,习得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此外,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还强调学术自由与师生权益的保障。导师享有较大自主权,这一自主权仅仅限于课程教学范围内,充分保障了学术自由与师生权益。
2.2 创新的教学法Innovative Pedagogies
教学法(Pedagogy)是教学与学习的核心。而基于知识的教育系统不适用于每个人,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教学法予设计与匹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27个国家和国际学校案例调研发布的《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报告中,提出了6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法,而在牛津的学习中对其中5种进行了重点介绍。
创新的教学方法
2.2.1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混合式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最大化技术与数字化资源的优势,根据学生的需求促进差异化教学,并推动课堂互动。这一教学实践是建立在通过小组活动和密集的面对面互动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主要有三种形式:(1)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学生先自学下节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在教师帮助下实践、拓宽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基于实验室的模式(Lab-based Model)。学生分组在学校实验室与课堂之间交替进行学习,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互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应用。(3)线上线下学习混合模式(In-Class Blending)。每位学生遵循定制的课程表,通过在线与面对面交流交替进行学习。混合式学习通常结合了探究与合作学习法,以促进学生积极的、有意义的参与,且对教师创新和自身专业参与度等要求较高。
2.2.2 游戏化教学Gamification
游戏化教学建立在抓住学生兴趣点进而促进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一般包括两方面的主要教学要素:一是动机要素,包括快速反馈、目标、参与和渐进的挑战;二是情感要素,包括故事和身份、竞争与合作。尤记得Dr. Lucy Panesar在授课中经常使用互动投票器Mentimeter或者Vevox,还有带到课堂中的游戏纸卡,是在我们实际课堂中能快速实现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促进自我管理的学习、合作、探索与创造性,课堂氛围很好。
老师采用的课堂游戏卡牌
2.2.3 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体验学习是指将学习者直接与正在学习的现实之间建立联系的教学法,学生通过积极的体验、探究和反思进行学习。最为典型的体验学习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其核心是真实世界的问题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能够引发学生认真思考,从而获得并应用新知识。在教学中,需要减少指导,让学生积极发言并发挥作用。教学过程通常包括项目的挑选和开展的方式,项目会围绕一个问题或挑战开展。学生会反复走进实验室,参与多样化活动及开展研究,在真实的探究中合作、讨论和开展个性化学习。
2.2.4 多元读写和讨论教学法Multiliteracies and Discussing-based Teaching
这类教学创新不是单一的教学法,而是涵盖各种实践与教学原则。其本身就融合了两个相互联系的教学法:多元读写能力教学和基于讨论的教学。多元读写能力教学关注学习者读写能力养成所需要的平台和语言的数量及多样化;而基于讨论的教学强调学习者内容构建的政治、文化背景,建立在学生生活与兴趣、居住的社区、影响他们的历史因素等基础上。这类创新教学实践强调:读写能力是学生学习和批判素养的核心,应该将知识置于政治、文化和著作者的背景中,通过换位思考和合作解构故事。多元读写能力和基于讨论的教学包含四大教学原则:情境化实践,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造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教学中必须考虑所有学生的情感与社会文化需求;明确的指导,教师需要积极干预,支持各种学习活动;批判建构,确保学习者获得必要的理论指导,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可迁移的实践,鼓励学生将学习体验与日常课堂任务结合,并应用到其他情境与文化背景中。
本人参与“讨论教学法”的课堂活动掠影
2.2.5 基于人工智能工具的教学方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多位授课教师都谈及了应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教学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4)的出现,将有潜力改变教育实践。这些工具具备创造文本和图像等内容的能力,并且越来越多地集成到各类教育工具和平台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来自互联网的庞大的数据集进行训练,使其能够生成类似于人类创作内容的文本。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的范围正在快速扩展,应用领域包括演示文稿、文章摘要和图像生成等。这些工具可以充当个人导师、协作教练、学习伙伴或探索场所,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促进小组合作,帮助理解并推动数据探索。此外,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工具不仅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包括可增强语言学习、提供个性化指导并帮助提升认知能力的聊天机器人和人工助手。随着这些工具的普及,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使用它们,关注伦理问题,并重新审视适用的考核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2.3 灵活多样的包容性教学模式 Inclusive Teaching and Practices
包容性教学模式来源于全纳教育理念(Inclusion in Education),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范围内盛行的全民教育在价值多元时代的延伸与扩展,是实现全纳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包容性教学模式(Inclusive Pedagogy) 作为一种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有意义的学习而设计的系列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及评价方式的集合,其核心在于将个体之间的差异视为多样性的源泉,丰富他者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包容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被平等对待,更加注重直接在课堂中帮助边缘化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公平机会,其基础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即从一种适用于大多数学习者的模式,以及为学困群体采用的额外或不同模式,转向一种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让其都能参与课堂生活的新模式。该模式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更展现出教师 “认可学生个体价值、重视学生彼此差异和师生互动”的教学观念。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包容性教学模式是引导教师主动理解并传承异质化群体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鼓励师生共同打造包容性课堂氛围,助推价值多元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充分实现。
3. 实践参访体验
除了学术学习,牛津大学的实践参访、文化体验也让我印象深刻。其中,student panel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牛津大学培养学生的成功,学生们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猎奇意愿,具备批判性思维、独立性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观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体会到了将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用于教学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品酒活动中通过老板对6款不同风味酒的详尽介绍与品尝,真切体验了英国文化。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学习参观,更是感受到了两所顶尖高校的长期竞争、兼容并蓄、合作与共同向前的力量。参与丰富多彩的学术探索、实践参访和文化体验,让我深刻领略了牛津的历史和文化魅力。跨学科学术讲座与研讨会、探访博物馆与图书馆等活动,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各个学科的深刻思考。这些活动搭建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我有机会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和教授进行深入的学术互动,为我的学习经历增添了浓厚的国际色彩。
除了以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牛津大学导师制、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包容性的教学模式外,牛津大学一年制研究生培养的成熟经验、学校支持配套设施的健全性、人性化与现代化也是让我印象深刻,这里有很多可值得借鉴的经验。在本次培训的最后环节—课程汇报会中,我们西农团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就我校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创新和国际合作三方面议题进行了精彩展示,有力宣传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汇报中穿插的中国戏曲讲解与精彩展示,更是彰显了教育资源在国际合作广阔舞台上具有深远价值和积极影响,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为促进文化交流与共融搭建了坚实桥梁!
小组结课汇报合影
本次研修的主题是“教学设计与实施”,我将收获的创新性教学方法、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反思、教学评估以及牛津大学如何应用灵活包容性的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验应用于未来的教学与育人实践中。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深入学习批判性思维,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积极探究、用实例来佐证观点、进行自我反思和批评,培养理性讨论和发散性思考的能力。
总的来说,牛津大学的学习经历不仅让我在创新教学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还让我在个人成长和国际视野方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这段时光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它激励我在未来的教学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同时也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力量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性。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这次宝贵学习机会,让我在牛津这个充满智慧与文化的殿堂中学习和成长,我也会将所学与所获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与育人培养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