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西浦研修】国际学院-张杰老师研修报告

【西浦研修】国际学院-张杰老师研修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14     浏览次数:

  

  6月17日-21日,为期一周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培训项目内容丰富,受益良多。通过讲座、工作坊、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研究导向型”这一概念。起初接触到这个概念时,我内心是有疑惑的,对于像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样以本科生教学为主的高校,“研究”二字是否合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一周的交流学习,我逐渐了解到了,这里所谓的“研究”并非是我们传统理解概念中的含义,西交利物浦大学所提倡的是一种“从实际问题出发”去探求知识的方法,是一种学生对所学知识由在传统课堂里被动接受到走出课堂主动寻找的方式转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小组合作为路径,实现知识的获取、内化与创新。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的要求下,课下的小组活动变得十分重要,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困惑,学生课后是否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完成老师的任务?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参与度?考核时怎样区分量化?

  通过进一步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老师们交流,我们了解到,为了深化这一教学方式的改革,西交利物浦大学对教学的安排做了很大的调整,他们的课堂教学安排具有“时间短,课程少”的特点,一个学期只有12个教学周,一学期学生只有5门课,这与国内高校目前主流的教学安排有较大的区别,但客观上为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在保障了时间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参与度,教师们往往给与每个小组很大的自主权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增加了总成绩中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重,相应的期末考试的重要性被大大削弱,有的课程甚至采取不进行期末考试或者大幅下调期末考试权重占比等方式来为过程性考核提供可行的空间。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的了应用和实践。我想,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教学,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培养更好的学生”。那么如何去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呢?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模式是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的。

  首先,教学要做好知识本身的传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打好专业基础,在此之上,学生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不容忽视,我们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做到“活学活用”,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而这一点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有效的设计与引导。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常常使用着课堂小组活动或是课后小组任务的教学形式,然而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总是要面对学生参与度不够,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等实际问题,导致这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不那么令人满意。其实,小组活动的组织有三点我们需要注意:第一,分组的合理性问题,一个小组几个成员比较合适?成员的怎么搭配可以发挥他们更大的主动性?这需要我们思考。第二,小组任务的选题问题,小组活动的题目怎么来确定?是否需要教师为每一组规定一个教师准备的题目?这也是一个可供思考的问题。第三,小组活动的考核问题,过去我们组织小组活动,考核的方式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汇报,这只重视了解过考核而缺乏过程性考核,只对小组整体进行了考核而忽视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考核,更何况这样的考核在学生最终成绩中的占比也并不高,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的不重视。

  再次,本次培训的最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一个大二学生来给我们分享了他的大学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刚刚走进大学两年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却如此优秀,他的课程学习、经验分享、社团活动、开设课程等等都是围绕着专业进行,他的自信和成绩甚至超过了我对他这个年龄的学生的普遍认知。我在思考,是不是我们作为教师太低估了我们学生的能力,是不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太低了呢?我们是否需要探寻一条道路,让我们的学生从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学习中走出来,打破对他们的束缚,给他们更高的平台、支持和引导,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动脑筋去实现更高层次的飞跃呢?

  教育工作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工作,它是一种永远需要我们去革新、去创造的工作,我想,这也正是教学工作本身的魅力所在。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