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是当前我国农业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学生发展是立校之本、学科发展是立校之道、学院发展是立校之基”的“三学”观,开展学校各项工作,激发各办学要素的活力,形成合力办学,从而加快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步伐。作为中国农林水科学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守“学生、学科、学院”三学并进的治校理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学科的竞争力,调动学院的创造力,实现大学价值与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成才成长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追求。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把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素质提高,使之成为“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卓越农林人才。
一是立足学科发展及学生需求,实施人才分类培养。首先,构建起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通过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打造多样化的成才平台,实现分类指导、分层设计、分类培养。其次,高度重视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坚持将学生创新能力纳入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术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强化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办学的意识。
二是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赋予学生发展的权利,给予更多的成长空间,满足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要求,有利于学生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建立健全的奖助贷体系是激发学生励志农林学科和农村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保障。
三是突出价值塑造,完善学生的人格养成。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用国情、农情、大学使命影响教育学生,把思想引领与农业大学的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品牌效应。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繁荣校园文化。发挥实践育人传统,培育学生“三农”情怀,养成励志农业科学、情系三农的思想情感是学生文化素养构成的重要方面,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科技支农、社会调查、院村挂钩、义务支教、勤工助学、环保宣传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出多种社会实践形式,形成品牌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建设为突破点,奠定学科强校基石
学科是大学发展之本、力量之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研究深层次科学问题、实施高效益社会服务、传承创新高品格文化的基础。加强一流学科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办学传统,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发展实际,树立起学科的发展观念,优化布局结构调整,发挥学科集聚共生效应,构建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科布局。
一要推动结构的优化布局。学科布局决定了大学的定位和特色,也决定了办学育人的水平和实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凝练方向,发挥聚集效应,形成了特色鲜明的“7+4”学科结构,即“7个重点学科群(作物生产与病虫害防控、动物生产与疫病防控、农林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与生态修复、水科学与农业工程、食品加工与营养安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4个基础支撑学科(生物学、基础理学、信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推动了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要明晰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首先,要重视目标集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集成研究方向,系统解决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力争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其次,要加强队伍集成,以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抓手,集成科教力量,促进协同创新。再次,要加强资源集成,集成各类学科资源,相向投入,促进建设若干学科高地和科研大平台,使其成为学校“顶天立地”的战略支柱。最后,要推进合作集成,加强国内外合作,特别是要以“一带一路”为牵引,集成科教资源优势,提升水平,强化贡献,全面推动学科水平。
三要推动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高水平农业大学必须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思考发展定位,履行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国家使命。农业大学通过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重大科学与关键问题,为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历史性的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学科为牵引,构建起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是面向区域内、行业内的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场布站,构建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快捷通道。二是产学研紧密结合,以大学为依托农业科技推广的“西农”模式,在国内外形成了不错的反响。三是要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获取更多的农业科技资源,增强学科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科的建设水平。
四要加强国际协同。建设一流学科必须紧跟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一方面要推行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战略,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的经验,通过学科发展的国际化平台的搭建,明晰学科发展的优势、弱势以及能够依托的资源、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所要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推动主干学科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创建联合研究中心和科学研究项目。此外,要积极引入国际通行标准对优势特色学科进行周期评估,以鉴别学科建设的真正水平。
充分依赖学院,激发学院办学活力
学院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和重心。学院办学功能的发挥和办学主体地位的体现,决定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要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就要尊重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充分的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实施科学的学院分类管理,倡导“一院一品”,引导学院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创新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在大学内部,各学院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以及各自的教学科研特点,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各学院的发展。高校必须主动应对环境和自身的变化,改变过去组织内部行政化的统一管理格局,采取分权甚至授权的校院两级管理方式是必然的选择。
二是重构学校和学院两个层级的管理关系。首先,在学校层面,实施战略规划管理,强化部门监督职责,实施目标责任制对学院实施宏观管理。其次,在学院层面,扩大学院财务管理的统筹权、扩大学院人事管理的自主权、改革学院领导选拔的任用办法、创新学科资源的配置机制、扩大学院在资产后勤管理的自主权。最后,建立起学校宏观管理监督、学院自主运行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现由“校办院”向“院办校”的根本转变。
三是实施学院分类管理,创新学院评估机制。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办学目标和功能实现的需要,将学院(系)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三个类型,按类型对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化办学等发展目标进行合理定位,按定位进行分类考评与资源配置,使学院明确办学目标,自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学发展。按照研究型学院、科研教学型学院、教学为主型学院三个类别,建立健全评估指标体系,对学院进行分类评估,强化评估的导向作用。改革学院评估机制,将绩效性评估、水平性评估与发展性评估相结合,增强评估的科学性。
大学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复杂系统,随着大学内涵、功能、规模的发展,大学的复杂化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选择一个科学的视角,看待大学的发展,梳理大学内部的各种关系,形成大学发展的合力尤为重要。农业院校要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须坚持“三学并进”的理念,协调好学生、学科、学院之间的关系,配置好各种资源,有力的推动学校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