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7日至8月10日,在学校教务处、教学发展中心的组织下,我校18名教师前往英国,参加了牛津大学GREEN TEMPLE COLLEGE举办的为期2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高级研修培训办的学习。学习期间,我们聆听了15场专家报告,参加了6次研讨会,并在学院的组织下,前往剑桥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参观学习。短短的十几天时间转瞬即逝,但我感觉收获满满,特别是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收获。
在“Introduction to Oxford University”的讲座中,Prof.RichardCooper从古老学院的起源到现今的全球顶尖学府,详尽介绍了牛津大学辉煌悠久的历史。他不仅阐释了牛津大学的学院架构与别样的学院文化,而且还透彻分析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展示了从古典文学到现代科学的广泛学科领域。尤其令人信服是,他对牛津大学独有的导师制进行了详尽解读,揭示了这一古老传统如何与现代个性化学习理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深度参与、定制化指导的学术环境。从阅读清单的精心策划到写作反馈的细致入微,导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Prof Liz Browne的“An Overview of Pedagogical Approaches”是一场东西方教育智慧的碰撞与融合,她从宏观的层面出发,回顾20世纪和21世纪的教育目标演变,思考未来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探讨不同学生需求和学科差异下教学方式创新的原则、策略,以及AI对未来教学的影响。她以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为引子,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教育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她的演讲充满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让我更加坚信教育应当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以及对们对未来教育充满了期待与想象。
Prof Proochista Ariana以“TeachingPostgraduates:Fostering Independence andInnovation”为题,介绍了牛津大学医学院国际卫生与热带医学硕士培养项目(IHTM),从国际卫生与热带医学中心的基本情况、远景使命、生源情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核心模块、学习评估等进行讲解,探讨学生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方式,给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如BLOOM模型、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
Dr Steve Burholt以“ABC Learning Design”为题,从牛津大学为什么需要教学设计入手,介绍了ABC教学设计方法,ABC教学设计指通过实践研讨会和创建学生活动故事板快速重构课程模块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习得型教学、讨论型教学、调查型教学、实践型教学、产出导向型教学、小组协作教学六种模式的组合,对课程教学类型进行分类和设计调整。总的来说ABC教学设计方法就是通过实践研讨会与活动故事板,为课程重构提供了实用工具。
Dr Anne Ford以“Sttting Limits and Boundaeies With Students”为题,讲解为什么要给学生设置限制和界限、设置界限面临的困难和注意要点。设置界限是保持从业者健康和活力,有效面对困难的一种行为,能够增强从业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幸福感。给学生设置界限的关键在于给出明确的期望、理解学生、厘清存在的阻碍,制定阶段性目标、预留时间辅导、加强沟通和倾听。同时,教师面临超负荷工作、缺少激励、社交瓶颈、价值观冲突等造成的职业倦怠和压力,学会照顾好自己,均衡工作和生活,提高幸福感、获得感很重要。从学习资源支持到教师职业压力管理,如Dr Anne Ford所述,设置明确界限与关注教师幸福感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本次研修活动匠心独运,不仅囊括了权威专家的精彩讲座,还融入了互动性极强的交流座谈与实地探访环节,为参与者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与探索平台。
学院组织了多场研讨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特别邀请了牛津大学四位研究生,与培训学员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双方围绕博士申请策略、导师遴选的艺术、资金筹措渠道、毕业标准的独到见解以及职业规划的多元路径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分享,学员们了解到博士培养路径的个性化与灵活性:有人缘起于硕士阶段的师生默契,有人则基于项目契合度精心挑选;导师因材施教,定制课程;资金来源广泛,涵盖企业赞助、机构资助及奖学金等多种渠道;学术生涯中,更有机会暂停学业,投身实践,积累宝贵经验。关于毕业标准,牛津大学更重视科研创新与独到发现,而非单纯论文发表数量,展现了其教育理念的前瞻性与包容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谈及牛津学子的最大挑战时,竟是生活成本中的房费问题,这一真实反馈让学员们对海外求学生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此外,主办方精心策划了实地探访活动,引领学员们走进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与剑桥大学的殿堂,感受顶尖学府的学术氛围与历史底蕴。学员们不仅漫步于古老的校园,还参观了牛津大学内丰富的博物馆群,从历史、地理到自然科学的展览中汲取知识,深刻体会英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变迁。而文化交流活动的安排,如体验地道的英国社交晚宴,更是让学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英国社会习俗的理解,促进了跨文化的有效沟通与相互尊重。
在研修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思想的碰撞与视野的拓展。每一次讲座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灵感的激发。我们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学员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分享彼此的经验与见解,这种跨学科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同时,我也对牛津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牛津大学作为一所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全球顶尖学府,其独特的学院架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全球学子的目光。从古老的学院起源到现代的全球影响力,牛津大学不仅展现了其悠久的历史传承,还通过多样的课程设置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从古典文学到现代科学的广泛学科领域。尤为突出的是其独特的导师制,这一古老传统与现代个性化学习理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深度参与和定制化指导的学术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牛津大学在教育理念的探索与未来教学模式的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牛津大学积极拥抱科技变革,通过混合教学、线上资源等多种形式,重塑了学习方式和教育环境。同时,牛津大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和未来社会的需求。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其教学中的特色,我们学校的某些学院建立了自己的导师制,但是在实施的模式和效果却大相径庭。如在实施模式上,牛津大学主要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导师辅导模式,强调个别指导和深度交流。学生需要定期与导师会面,讨论学术问题、研究进展和个人发展等。此外,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中国大学的导师制分为综合导师制或学术导师制。综合导师制下,导师既教书又育人,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引导;学术导师制则更侧重于学术方面的指导。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师生比例、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中国大学的导师制往往难以做到像牛津大学那样的个别指导。这些差异既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教育理念、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也为我们提供了改进和完善中国大学导师制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2014年9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了右任书院揭牌仪式,我们的书院在成立过程中有向西方教学模式学习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国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但是我们的书院制与牛津大学的书院制区别很大,我们也不可能照搬牛津大学的书院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差异。牛津大学的书院制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它是中世纪学术共同体发展演变的结果,与牛津大学的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每个书院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格,这些元素是长期积累和形成的,难以简单复制。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直接照搬牛津大学的书院制可能会导致水土不服。
其次,教育体系的差异。牛津大学的书院制是其整体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部制、导师制等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牛津大学独特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高度一体化和协同的,任何单一制度的引入都可能破坏原有的教育生态。此外,不同大学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直接照搬牛津大学的书院制可能无法与现有体系有效融合。
第三,管理与运营的挑战。牛津大学的书院具有较高的自治权和管理独立性,这种管理模式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直接照搬牛津大学的书院制可能会面临管理混乱、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同时,书院制的运营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投入,这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大学来说可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第四,学生需求与适应性的考虑。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需求和适应性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考量因素。牛津大学的书院制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不同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可能对书院制的接受程度和适应性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引入书院制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适应性,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照搬牛津大学的书院制,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和创新。在借鉴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背景、教育体系、管理与运营以及学生需求与适应性等方面的因素,以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书院制教育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右任书院是向西方书院制学习的产物,但也是基于自身特色进行了相应的改良,形成了中国式的书院制。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关于中国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是否落后于西方的论断,显然已不再适用。实际上,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与进步是显著且值得瞩目的。
海外研修的经历让每位教师都深刻体会到了全球教育交流的宝贵价值,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快速崛起。近十年来,中国不仅积极引入西方的先进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还成功地将这些模式本土化,创造出既符合中国教育环境又具有创新特色的教学方法。这种“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国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互联网+教育”战略的深入实施,更是为中国教育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在线教育、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学习渠道,还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更是为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中国的教学方法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教师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教育界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借鉴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这种全球化的视野和胸襟,使得中国教育能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此外,中国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也为教学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5G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更是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使得信息化教学方法能够真正实现高效、便捷、智能的目标,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所以,中国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不仅不落后于西方,反而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超越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教育将继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全球智慧,不断创新发展,为世界教育事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