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我有幸在我校教发中心的组织下参加了浙江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专题研修班,聆听了金小刚教授《AI工具在工作中的实操应用》等课程。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DeepSeek等)正快速融入教育教学领域,为课程互动、个性化学习和知识构建带来新的可能。在此我将结合培训所学和个人科研背景,总结AI技术在水土保持林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及展望。
1.引入AI工具提升教学互动性和个性化
现代课堂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AI助手恰能满足个性化、实时互动的需求。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对话工具可以作为“智能助教”,及时回应学生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正如研究指出,ChatGPT能够实时回答学生问题、为课堂活动提供创意和趣味;在教师提问后,ChatGPT可生成新的讨论话题和观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问题。例如,在水土保持相关案例讨论中,我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利用ChatGPT进行讨论,AI则快速给出背景信息、定义或对比数据,激发更充分的课堂探究。此外,ChatGPT还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全天候辅导:它提供24小时在线问答服务,为学生个性化解答疑惑并推荐学习资源。相较传统搜索引擎仅给出链接,ChatGPT直接给出简明答案,极大提升了学生课下自学效率。
与此同时,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也展现出在教学中的优势。培训中了解到,DeepSeek具备低成本本地部署的特点,可以与校园私有化硬件集成。在课堂上,我可以利用DeepSeek来智能化备课:只需输入课程主题、教学目标等关键信息,DeepSeek便能快速生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教案框架。它不仅提供教学大纲,还会提出互动设计、案例分析和习题建议,大幅节省了备课时间。此外,在课堂教学环节,AI助手可以辅助教师进行人机协同教学。结合“人机双师”模式,真人教师主导讲授,AI作为助手实时解答学生问题、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例如,在学习水土保持工程案例时,学生若对某个生态指标有疑问,可立即向AI提问获取解释。AI还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差异,推荐相关资料或练习题,实现因材施教。通过这种互动,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师提问,而是师生AI三方面协同,显著提升了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
总之,引入ChatGPT、DeepSeek等AI工具后,课程的互动性和个性化水平都会得到增强。它们不仅解放了教师的重复劳动,让我们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教学设计,也为学生提供了辅助研学的“智能伙伴”。
2.基于AI平台构建知识图谱与虚拟教学环境
在教学资源和内容组织方面,AI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大模型和知识图谱结合,可以构建高效的专业知识库和教学资源库,以支撑教学与学习过程的智能化。教育专家指出,知识图谱能够优化知识表达、整合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构建开放、互动、高效的数字化教学生态。基于此思路,我计划利用AI平台抽取教材、研究文献和多媒体素材,构建水土保持林学的动态知识图谱。这样,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系统可以快速检索相关概念、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脉络中构建知识。
以“黑土侵蚀保护”为例,科研领域已经出现结合大数据和AI的智慧决策系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开发的“智保黑土”平台汇集了海量文献和土壤、植被、地形等知识库,以DeepSeek大模型为核心,实现了基于自然语言的侵蚀预测与防治方案生成。这一经验启示我,在教学中亦可利用类似方法,将经典案例、区域调查数据和遥感产品等纳入知识图谱,形成水土保持课程的智慧资源库。例如,可以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数据、蒸散发计算模型与相关理论关联,让学生通过AI接口查询和探索。
同时,AI工具为构建虚拟实验和模拟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持。DeepSeek和ChatGPT等都可以根据提示生成程序代码,用于实验仿真和可视化。培训资料介绍了利用AI设计互动实验网页的案例:化学课堂中让AI生成演示氧化还原过程的交互网页,物理课堂中生成摆动模拟网页等。受此启发,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AI生成水土保持领域的虚拟实验,例如提示AI扮演程序设计专家,“帮我设计一个互动演示森林土壤流失过程的网站”,AI则输出可视化模拟代码,学生在浏览器中观察水流携带泥沙的动态效果。类似地,通过ChatGPT快速编写Python脚本和动画,可以将光谱指数曲线、植被丰度分布等复杂信息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这些AI生成的虚拟实验和三维可视化图表,使抽象理论变得可感知,大大丰富了教学素材库。
综上,通过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可打造集成化的教学环境:一方面构建智能问答与知识导航平台,另一方面利用AI生成的模拟实验平台和虚拟场景,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纸质教材的限制,实现了教学资源库和实验环境的“数字化重建”,为水土保持林学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3.AI赋能遥感数据可视化与跨学科教学
结合我本人在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和植被定量遥感方面的研究背景,AI技术也能为相关教学带来创新应用。首先,AI可用于遥感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如今已有智能遥感解译系统将深度学习与遥感处理融合:例如百度飞桨团队开发的遥感影像智能解译工具,集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分割解译和可视化于一体。借助此类平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植被指数计算等实验:只需上传卫星影像或GEE平台数据,AI模型便可自动提取植被覆盖、土壤湿度等信息,并将结果以地图、图表形式呈现。这种可视化效果远胜传统纸质图形,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干旱胁迫与荧光信号之间的关系。此外,AI算法还能快速处理大规模遥感数据集,训练光谱与植被参数关系的预测模型。在授课时,我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现有深度学习库(如TensorFlow、PyTorch)和公共遥感套件(如PaddleRS)进行模型训练,将荧光遥感数据作为输入,让AI输出叶绿素含量估算结果。通过这种实践,学生不仅掌握遥感理论,还能体验AI算法的应用,加深跨学科理解。
其次,AI促进跨学科融合。在水土保持课程中引入AI,可以联系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例如,在讲解光谱遥感原理时,可让学生使用AI工具自动生成知识图谱,把相关物理概念、算法流程和生态参数链接起来。在项目研学中,鼓励学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与AI技术,共同设计一个监测土壤侵蚀的方案。利用AI分析无人机拍摄的植被覆盖图像,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生态修复规划。这样,学生跨越林学、遥感与计算机科学领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人工智能为遥感数据教学带来了可视化和智能分析能力。我们可以借助AI工具让抽象的遥感数据变为可交互的可视化成果,提高学生对复杂生态系统监测指标的理解和兴趣;同时,鼓励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学会将林学专业知识与AI技术结合,共同解决生态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
4.Prompt提示工程与DeepSeek教学实践
在研修班上,金小刚教授还介绍了许多AI工具的实战案例,其中提示词工程和DeepSeek本地部署是重点。他强调,给定AI模型正确的提示结构(prompt)至关重要:一般遵循“指定角色+细化任务+明确要求”的提问模式,可以让生成式模型更精准理解需求并生成有用内容。在教学场景中,这意味着我需要设计清晰的提示语:比如要求AI以“林业专家”身份来回答湿度指标问题,并给出具体测算步骤。培训示例中还演示了优化提示词如何大幅提高答案质量。在我的课程中,我将结合这一策略指导学生使用ChatGPT/DeepSeek,让模型生成符合需求的教学资料和分析结果。
另外,金教授特别提到将DeepSeek等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重要性。通过工具(如Ollama),我们可将大型语言模型一键部署到本地服务器,实现闭源运行。这种方法既保障了教学数据的安全,又能在无网络或限制条件下使用AI。听完课程后,我已计划在学院服务器上部署DeepSeek,这样在课堂使用过程中,无需担心外网访问问题或数据泄露。此外,本地部署可以方便地接入校园数据中心,链接各种传感器与学生终端,为智慧课堂提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中金教授展示了AI与教学深度整合的具体案例。例如,他提到“AI双师课堂”模式,将AI助手视为教师的助教。在这一模式中,真实教师讲授知识点的同时,AI回答学生提问并提供课后辅导建议。这一想法与传统课堂互补,使教学更具前瞻性。结合本次培训,我深信在教学改革中应用AI可行性很高:我们可以开发课程专属的AI智能体,与学生进行交互,比如利用DeepSeek构建班级知识问答机器人,自动回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疑问,甚至参与家庭作业辅导等。这些示例都显示了AI工具在教学中的落地潜力和未来展望。
5.AI在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实践教学中的潜力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点的生态修复区域,AI技术在此背景下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首先,在实地观测和决策支持方面,已有先行案例证实AI效果显著。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开发的全国首个“水保智脑”大模型体系就是典型例子。该系统以DeepSeek等模型为核心,集成遥感、地理信息和实测数据,构建起覆盖全省小流域的生态数字孪生平台。它能自动生成生态修复措施布局图,指导流域治理方案设计。例如,传统需要几人几月完成的综合治理方案,如今在AI系统帮助下仅需半小时即可获得。这样的平台在教学中可以作为案例分析素材:我可组织学生借助类似AI模拟软件,对具体流域数据进行管理决策实验,感受AI赋能实地观测和方案设计的过程。
其次,AI可以激发学生研学创新项目。在学生研究创新训练中,引入AI工具可以大大拓宽课题视角。比如,指导学生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和AI算法,分析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效果;或让学生使用AI大数据平台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方案优化。AI还支持众包式项目:学生团队可以设计“智能巡护”项目,利用无人机航片数据加上AI分析,监测林区病虫害或水土流失风险,提出预警方案。这类跨学科项目既培养了学生的技术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AI技术推动了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如金小刚教授所提,国内高校正在建设数字教材和智慧课堂资源库。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已启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数字教材平台建设,首批完成10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教材开发。这些数字资源将与AI工具结合使用,为学生提供可视化视频、虚拟实训、智能习题等一体化学习环境。在我的课程中,也将充分利用这类数字教材,通过在线平台结合AI问答,实现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使水土保持林学的实践教学走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
总之,本次浙江大学AI研修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成式AI工具对水土保持林学教育的变革力量。从课堂互动到资源管理,从科研数据到实践教学,AI技术都为我们的教学创新提供了丰富思路。作为教师,我将积极探索ChatGPT、DeepSeek等AI在教学中的落地应用,利用提示工程优化教学设计,构建知识图谱和虚拟实验环境,融合自身遥感研究背景开展交叉教学。同时,我也期待与同行们分享实践经验,共同推进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教育教研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