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外归来话感受】王淑娟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海外归来话感受】王淑娟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3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27日-8月9日,我有幸作为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获得者与其他17位优秀教师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参加了牛津大学展望和全球发展研究所组织的“Pedagogic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培训。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和体验经历,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1.主要学习内容

 本次项目具体课程均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终身学习、课程设计、师生身心健康等六个主题单元展开,共计15个讲座、6个教学工作坊。授课教师均为牛津大学、布鲁克斯大学、剑桥大学优秀教授及学者。

 Richard Copper教授“Introduction to Oxford University”的讲座为大家介绍了牛津大学的基本情况。Matt Mason教授的“Teaching in Cambridge:Tradition and Change”讲座为大家介绍了剑桥大学概况及其教育教学情况。Camille Howson教授的“AI and Learning Analytics to Enhance the Student Experience”讲座介绍了帝国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概况。

  Liz Browne教授“An overview of Pedagogical Approachs”的讲座着重介绍了创新教学法(Innovative Pedagogy)及其需遵循的准则。Jill Fresen教授“Reflection on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Openness at Oxford”的讲座分析了交流与辩论、包容性学习资源等在教学中的重要性。Steve Burholt教授“ABC Learning Design at Oxford”的工作坊介绍了ABC教学设计方法。Steve Burholt教授“Coaching and Active Listening: Applying the GROW Model for Goal Seting and Effective Time Management”的讲座介绍了教练技术与主动倾听的技术。Alistair Beecher教授和Sarah Frodsham教授的“Beyond the Classroom: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Lifelong Learning”和“Strategies to Encourage Lifelong Learning: In Practice”两个讲座上,大家了解了终身学习相关内容。Liz Browne教授和Ed Penn博士的工作坊中,大家了解了研究生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框架与社会包容模型(Social Models of Inclusion)。Proochista Ariana教授“Turning Practice into Publication: Eesearch Pathways for Educators”的讲座上,她指出了整合教学与科研的意义,认为这是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核心。她还为大家带来了“Teaching Postgraduates: Fostering Independence and Innovation”讲座,着重介绍了牛津大学医学院国际卫生与热带医学硕士培养项目(IHTM)的培训方案及过程。Shidong Wang博士的“What Makes Oxford Unique: Then and Now”讲座带领大家更为系统深入地了解了牛津大学的学术结构及其运行。

  Xavier Laurent博士“Educating with AI: Transforming the Student Experience”的讲座介绍了人工智能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影响。Ben Brabon博士的“The Curriculum Challenged”讲座讨论了什么是课程、获取知识的方式。Anne Ford博士和Ariel Lindorff博士分别为大家带来了题为“Work Smarter, not Harder: Practical Workload Management Skills”、“How Student Wellbeing Shapes Academic Success”的报告,分别就教师福祉、学生福祉如何影响教学和学术成功与大家做了交流。Anne Ford博士的“setting limits and boundaries with students”工作坊讨论了在教学中设定界限的重要性。最后还安排了一个与牛津大学在读学生的会谈。

在所有的学习内容中,有三场讲座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其中一个是Liz Browne教授介绍的创新教学法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其原则包括: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适应不同的教学模式(实体教学、混合、线上教学等)、满足不同学科及跨学科要求、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便于开展教学评估、能够照顾到特殊学生群体、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视觉型、听觉型、写读型、动觉型)、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背景(学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学生不同的学习节奏。第二个印象深刻是 Liz Browne教授和Ed Penn博士的工作坊,他们将社会包容模型应用到教育中,引发了我关于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社会包容模型源于社会学中的“失能的社会模式”(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应用到教育学中要表达的核心含义是:相较于心智或身体某些方面的弱势或者缺失,人们所处环境的相关设施构造、流程机制是导致其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因此,通过改造学习结构、让学习流程更加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移除更多学习障碍。Shidong Wang博士对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深入解读让我意识到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工具如何更好地配合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Shidong Wang博士还总结了教学中的“3I”:Independence、Interdisciplinary、International,即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和知识的关系、学生和世界的关系,引发了我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2.主要心得体会

  在两周的学习中,我主要的心得体会有以下四点:

 (1)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经验借鉴的核心是教育理念的全面渗透

 相较于具体的方法,先进教育背后的设计理念才是我们更应该认真消化吸收的,例如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方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理念的“导师制”不必拘泥于牛津大学的具体做法,其实质包含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以及古希腊苏格拉底“助产术”式求知方法,最终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的教育模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牛津大学“导师制”只是表象,其背后是厚重的大学文化、严谨的学术精神、鲜明的大学精神,以及整个牛津郡浓郁的学习和学术氛围,等等。良好的教育一定是环环相扣的结果,要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融入国内教育的各环节、全方面中。

 (2)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有自信,教学中的优秀经验需要通过理论研究形成学术表达和学术成果,需要在世界舞台发出更为响亮的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国外对中国教育教学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填鸭式教学”,认为中国教育依然是说教型。不可否认,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世界知名高校是教育事业中巍峨的大山,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教育在它们面前就要自惭形秽,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有自信。我国同样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独特的教育传统,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教育实践基础。我国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也逐渐明确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形成了许多创新性教育理念,还有很多好用、管用的方法。但是经验需要上升为理论,教学中的优秀经验需要通过理论研究形成学术表达和学术成果,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在世界舞台发出更为响亮的中国声音。

(3)教师要提升教学学术意识与能力,尤其要了解高等教育中的“元理论”“元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教学和学术是分开的,但其实教学就是一种学术活动。不仅教师本人需要学术研究作支撑,教学本身也需要对教育教学的学术研究作支撑。高校教师一定要提升教学学术意识和能力,要了解高等教育中的“元理论”和“元问题”。高等教育中的“元理论”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理论,而是“关于理论的理论”。它是对高等教育领域内各种理论、知识体系、研究范式本身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审视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工具。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课程?对于这些元理论层面的内容,我们需要有更加深入地理解。而当我们开展教学反思时,也需要对教育教学中的“元问题”展开追问,这样我们就更能明白立德树人的内涵要义、理解“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意义。

(4)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终身学习”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成为教育工作者是一种幸运,学习也一直在路上。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要为学生做好“终身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更要时刻保持学习,与时俱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读,练就深刻的“思想力”。还要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有所关注,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思想转化。也要了解科技创新背景下教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更新提升教学效果。总之,“终身学习”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保持自信和底气的法宝,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让自己永远能够源源不断、推陈出新地为学生提供新鲜的精神养料。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