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张利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张利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08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我有幸参加学校组织的赴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在为期5天的培训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下面我将结合所学,从学校、专业和课程三个角度总结下心得收获。

一、高瞻远瞩,学校需做好顶层规划

在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讲授中,和在浙江大学段永平教学楼现场调研中,都可以看到,东部高校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与使用早已开始,早于西部高校2年以上,教学硬件建设较为完善,人工智能融入教学的氛围较好,教师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的意识较高。这一方面是东部地区发达,研究人工智能的企业较多,东部高校经费也较为充足,更重要的是东部高校的超前意识与超前布局。

虽然我们西部高校办学经费有限,但我们仍要有超前的意识,去布局规划未来的发展。一方面是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软件工具方面还有不足。通过在浙大的学习与调研,发现该学校的数字化中心已部署了较多的人工智能工具,如数字人工具、语言翻译工具等,这些都比较实用,学校如果部署上,也可以避免教师向第三方公司付费建设或使用。另一方面是在人工智能的使用氛围宣传和引导方面还有不足。虽然我们学校在2025版培养方案制订上有要求,也第一次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也有很多的人工智能教学培训,但是基层教师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主动应用的意识还不足,而东部高校已经形成门门课程都拥抱人工智能的良好状态。因此,我们学校除了正面的积极引导之外,还需要在行政政策上要求所有课程都积极建设“课程+AI”,促进人工智能融入课程教学和课程内容,才能形成良好的发展形式。

二、超前布局,专业需做好长远规划

在学习过程中,授课老师曾说“AI不一定取代人类,但善用AI的人会取代不会用AI的人”,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大势,如果教师和专业不拥抱人工智能,同样的道理,未来拥抱人工智能的专业势必要淘汰不拥抱人工智能的专业。因此我们每一个专业都应该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超前布局未来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改革。

我们林学院林业工程的两个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和林产化工专业,都属于小学科小专业,存在高考报考第一志愿率较低的情况,也存在转专业人数较多情况,虽然就业率也不是很突出,主要存在的原因是学生想二次考研、考公的人数较多,而不选择直接就业,但林产工业优质的企业也较多,优质的工作岗位也较多,只是学生不选择。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与专业自身有着紧密的关系。我们这两个专业都是工科专业,未来林产工业都面临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问题,现在一流的企业已经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广泛使用,而我们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还未动手或才刚刚动手。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先进和前沿的课程和课程内容,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和多元的渠道,那学生也不会选择这些专业。因此我们需要在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积极拥抱AI,做好超前布局,长远规划。

三、大刀阔斧,课程需做好深度融合

在上海交通大学余建波老师的讲授中,了解到该学校已经发布“AI+HI”赋能教育教学行动方案,该方案中要建设500门左右的“AI+课程”,通过课程建设,逐步建成多学科AI素养课程体系,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上海交大学校的积极引导下,该校很多课程都开始参与建设“AI+课程”,取得了较多的案例。

结合我们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际,从表面上看,感觉这些专业课与人工智能可以结合的地方较少,其实不然。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AI工具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改革,让教师备课、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学习、章节测试等环节可以变得更轻松。另一方面我们要更深入的让人工智能融入到课程内容中,首先可以让一些专业问题的解决借助人工智能的手段去分析。每门课程都应与科研前沿和生产一线相结合,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和搜集前沿和一线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手段去分析问题,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这样才能在课程上形成深入使用人工智能的状态,让人工智能与课程深度融合。

综上,通过本次学习,发现东西部高校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需要改革和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们教师还需要从自身专业和课程建设做起,把握社会发展大势,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不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