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卿素珠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卿素珠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3     浏览次数:

  

为期一周的人工智能专题培训,如同一扇窗,让我从不同角度看到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及多领域的变革图景。从教育理念的革新到AI工具的实操,从教学场景的应用到跨学科的融合等等,我深刻体会到AI技术正在重塑教学模式,推动个性化学习和智能评估的发展。同时,在医疗、金融、制造等领域,AI也展现出强大的赋能潜力,正在重构行业生态。下面围绕本次培训的九个专题以及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现场教学的体会总结如下。

在专题一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要点让我深受触动。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不仅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更是在AI时代确保教育方向不偏离的重要保障。当技术飞速发展时,教育的初心——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显得愈发重要。这让我明白,无论AI如何渗透教育,育人的本质不会改变,反而需要我们以更坚定的理念,将新时代思想融入教学各环节。

专题二的AI工具实操应用,为我们打开了技术应用的大门。从 ChatGPT 到 DeepSeek,这些工具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能切实提升工作效率的帮手。 DeepSeek R1大模型的部署介绍,让我看到AI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而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提高效率(如快速生成内容)、降低成本(减少人力依赖)和拓展创意(如可生成人类难以想象的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已逐渐应用于多个行业,而作为高校教师也应思考如何合理运用使其成为我们的教研助力。这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思维的转变——要主动拥抱技术,而非畏惧排斥。

专题三聚焦生成式AI在教学场景的应用,其中“如何与 DeepSeek 进行对话与提示词设计”让我收获匪浅。与AI对话并非随意提问,而是需要精准的表达和逻辑引导。这让我意识到,未来教师不仅要懂教学,还要懂AI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利用AI辅助教学。上海交通大学本地部署案例的介绍充分展示了上交“从 AI+专业、AI+微专业到 AI+课程改革”的全面部署及实施效果,让我看到AI在教学中个性化应用的潜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在教育教学中使用 AI的规范也已成为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学校和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标准。专题四关于未来教育的探讨,引发我对教育公平的深思。“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和元宇宙助力乡村学校发展的案例,初步展示了AI在缩小教育差距上的应用潜力和优势。但杭州六小龙的冷思考也提醒我们,技术并非万能,不能盲目跟风。逆向工程教学模式和个性化 PBL,让我明白未来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化需求,AI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专题五将生命科学与AI结合的应用,极大拓宽了我的视野。2024年诺贝尔奖的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均被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学者斩获,标志着两大学科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这一趋势不仅印证了“生命科学+AI”时代的到来,更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无限可能。人工智能的介入催生了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和生物计算学等新兴学科,并在生物制药(如 AlphaFold 预测蛋白质结构)、医学(精准诊疗)、农业(作物育种优化)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技术红利背后潜藏的安全隐患与伦理难题也不容忽视,亟需法律与哲学层面的回应。在教育中需重视和融入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专题六对AI在学术写作中应用边界的探讨,击中了当前教育的痛点。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AI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原创性挑战。“从禁止到规范”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与其一味禁止,不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AI,建立透明的披露机制。这也提示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和自律意识,让AI成为学术研究的助力而非阻碍甚至是危害。

专题七和专题八围绕数智技术赋能科研与课堂变革展开。从专家对《2020 地平线报告》的分析,可以明确看出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趋势。AI在教育中的“点、线、面、体”策略,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清晰的路径。而“如何培养比 AI 更优秀的人”这一问题,让我明白未来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AI难以替代的能力上。7条使用AI的原则,则为我们在教学中合理运用AI提供了参考。

专题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不仅让我重新审视教学的核心。智能时代对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学科 + AI”的课程体系建设,体现了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灵活性。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案例,如智能机器人创新设计课程,展示了如何将AI与学科知识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课堂应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AI则可作为辅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专题十的现场教学,让我直观感受到智慧教室的魅力。段永平教学楼先进的多媒体系统、启真数智驾驶舱、楼宇导览屏系统、电子排班及信息公告系统、智慧教室4.0等,充分展示了技术如何改变教学环境。但硬件终究只是基础,真正的智慧教育在于如何利用这些设施,实现教与学的深度变革。这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让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成为摆设。

这次培训不仅拓宽了我的理论和技术视野,更让我意识到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既要主动学习掌握AI技术,将其融入教学实践,又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竞争力和正确价值观。同时,要保持开放批判的心态,正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平衡之道。在数字化浪潮中,唯有持续学习、积极创新,才能把握时代机遇,共同描绘智能时代的教育新蓝图,引领学生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1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