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数字技术突飞猛进,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片里的遥远幻想,它已经悄悄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教育界也不例外。最近,我在浙江大学参加了为期五天的人工智能专题研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这次研修让我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 育变革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和核心方向
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不断进步的内在需求。《2020年地平线报告》以及浙江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高校的教学案例,都清晰地描绘了这场变革的核心趋势。以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案例为例,变革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性化学习成为主流:自适应学习技术让我感受到,教育正从千篇一律的知识灌输,转向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数学课程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学习路径,使合格率提升了20%,这无疑是“规模化教育+个性化培养”可行性的有力证明。就像为每个学生定制了专属的学习地图,让他们能在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二)沉浸式教学成为常态: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体验目录”项目,让学生仿佛拥有了“时光穿梭机 ”和“微观放大镜”,能走进历史场景,观察微观世界。拓展现实(XR)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远比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让知识真正“活”了起来。
(三)评价体系智能化:动态学业诊断能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预测学术风险并及时干预,就像为学生的学习装上了“健康监测仪”。而能力导向的评估,从知识记忆转向创新设计能力考核,更符合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习分 析仪表盘(如爱荷华大学的Elements of Success)实时跟踪学习行为,预测学术风险并干预。AI驱动过程性评价(如冯毅萍团队的“点线面体链”实验体系),从知识记忆转向创新设计能力考核。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重构,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将能力目标升级,融合批判思维、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与AI的深度融合。教学设计的实践原则,强调问题驱动教学,通过真实场景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同时构建四课堂融通机制,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中全 面提升能力。
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与突破方向
人工智能在赋能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实践路径,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教学赋能方面,面临着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教学场景的创新。呼应AI时代下人才能力模型中的“概念思维 ”“成就导向”目标,融合“批判思维-协 作能力-跨界整合-实践创新”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模型。人机协同的课堂重构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转变。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化身“学习设计师”,利用浙大数字教师系统,专注于引导学生的高阶思维。混合式学习模式更是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通过10分钟的视频学习,再配合即时练习,高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就像拥有了一位随时在线的“学习管家”。
在科研赋能方面,AI辅助研究全链条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效率,自动摘要、跨语言检索等功能,让研究者能更快地获取所需信息;生成式AI就像是研究者的“超级助手”,在学术写作和实验数据分析等方面大展身手。ChatGPT在论证反馈中精准度高达91.8%,能快速帮助研究者梳理思路、完善逻辑,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同时,AI驱动的跨学科融合,让“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成为可能,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知识的交叉与创新。数字孪 生技术构建的虚实结合实验环境,降低了科研成本,为科研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但与此同时,学术诚信与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建立AI使用规范,防范学术不端与数据偏见,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推行“技术双语主义”,交替进行传统与AI辅助学习,或许能帮助我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批判性思维弱化,就像过度依赖导航会让人失去方向感一样。技术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设国家级智慧教育平台,开放优质资源来缓解,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红利。而构建“智能教育素养框架”,则是提升教师AI应用能力的关键,帮助非计算机教师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的教学需求。认知退化风险、教育公平问题、师资能力断层等是人工智能时代亟待突破的挑战
三、行动建议:构建AI赋能的未来教育生态
面对这场变革,我们需要从政策、院校、教师等多个层面共同行动。制定《高校生成式AI使用指南》,明确学术诚信边界;建设“学科+AI”虚拟教研室,开发跨学科课程;教师则要不断提升智能教育素养,掌握AI工具,聚焦教学核心能力。
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颠覆者,而是回归育人本质的助推器。在“技术赋能+人文关怀”的双轮驱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能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出兼具创新力、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智能时代人才。这场教育变革之旅,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书写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