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外归来话感受】甘学涛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海外归来话感受】甘学涛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7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27日至8月10日,在学校教务处、教学发展中心和水建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参与了由牛津大学主办的Oxford Prospects Programme of Pedagogic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DI) “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这为期两周的培训,如同一扇通往世界顶尖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窗口,让我在教育教学的认知与视野上得到了极大地拓展。该项目以教师发展为核心聚焦点,精心设置了一系列关键主题,涵盖课程及教学大纲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学术支持、评估和反馈、教学辅助技术以及教学的整合研究等多个重要领域。这些主题紧密围绕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系统性强,对于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培训主要由5个模块组成,聚焦高等教育的最新创新和进步,模块1为主动式教学,模块2是学术评估,模块3为教师发展,模块4是教学辅助技术,模块5为课堂参与度和互动性,从多个维度构建了完整的教学能力提升体系。

在培训过程中,多位专家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其中Prof. Richard Cooper 和Prof. Shidong Wang分别就牛津大学的学院制、课程设置、如何申请就读牛津大学、学生每周的学习计划、导师制等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他们的讲解,我对牛津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其独特的学院制既保证了学术的专业性,又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综合性发展空间;在教学方法上,牛津大学注重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尤其是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指导和深度学术交流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其兼具广度与深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这些都让我对牛津大学的教育体系有了更加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3FF25F039DD6CBA6F7D0EDF3FDEA08B6.png

  培训共进行了15场讲座,来自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分享了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设计。其中,Prof. Liz Browne做了题为“An Overview of Pedagogical Approaches”的报告,Dr Benjamin Brabon做了题为“Designing for Impac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的报告,分别介绍了如何有效开展课程设计;Dr Jill Fresen做了题为“Reflections on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inclusivity at Oxford”的报告,介绍了如何进行教学反思;Dr Steve Burholt做了题为“Coaching and Active Listening: Applying the GROW Model for Goal Setting and Effective Time Management”的报告,介绍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Dr Dominik Lukes做了题为“Transforming Academic Support: Harnessing AI in Higher Education”的报告,Dr Xavier Laurent做了题为“Educating with AI: Transforming the student Experience”的报告,介绍了如何利用AI等各种教学辅助技术;Dr Sarah Frodsham & Dr Alistair Beecher做了关于“Lifelong Learning”终身教育方面的报告。此外,培训还设置了六个工作坊,Dr Steve Burholt介绍了“ABC Learning Design”,Dr Sara Ratner介绍了“Collaborating with AI: A Hands-On Approach for Educators”,Dr Lynn Robson介绍了“Fitness to Study: Study Support in Higher Education”,Prof. Liz Browne介绍了“Making Feedback Matter: Tools for Impactful Student Support”,在工作坊里我们还同牛津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座谈,就如何开展教学与研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95F2665FF593EF034E35B5A672B88F50.png

在培训期间,我们还参观了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剑桥大学Matt Mason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Teaching in Cambridge: Tradition and Change”的报告,帝国理工大学Camille Howson教授做了题为“AI and Learning Analytics to Enhance the student”的报告,为我们介绍了剑桥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FDEB03014FF5C2EBE49A1C064B7624AD.png

研修期间,我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学术交流活动中。通过聆听专家讲座,我汲取了前沿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小组讨论中,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行们碰撞思想、交流心得,拓宽了思路;参与小组汇报,锻炼了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此外,还通过参观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先进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我还深入参观了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化学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帝国理工大学的工程实验室,先进的设施和严谨的科研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我与其他学员共同完成了结业汇报及学习成果展示,并获得了牛津大学颁发的培训证书,为这段充实的学习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培训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一流高校教育殿堂的大门,让我得以全面、深入地窥探其在教育领域的先进之处,对世界一流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培养机制等方面均有了系统性的认识。在教学理念上,这些高校普遍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更是灵活多样,导师制便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导师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交流,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不断前行。

教学手段的革新也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更多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如小组研讨、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课程设置则体现出极强的综合性和前瞻性,不仅涵盖了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还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为学生构建了广阔的知识体系。培养机制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而在此次培训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当属AI技术在世界各高校的广泛应用。多位老师的讲座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AI技术,这足以见得它在当下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AI技术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智能教学辅助方面,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薄弱环节,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习题,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精准化教学;在虚拟仿真教学中,AI技术构建出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能够在安全、低成本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实验和实践操作,尤其对于一些危险性高、成本昂贵的专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各位老师也对目前AI技术的发展与挑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AI 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但与此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AI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部分教师岗位的调整,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保障学生的学习数据不被泄露和滥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AI技术虽然能够模拟人类的部分思维,但它缺乏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如何在教学中平衡AI技术与人文关怀,避免教育变得冰冷和机械,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改革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努力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高校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