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至8月10日,在学校和学院的资助下,有幸作为“2025年海外教学研修计划”的一员,与学校的17位优秀教师一起,在英国牛津大学参加了“Oxford Prospects Programme of Pedagogic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DI)”教学研修活动。现将本次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心得体会和未来计划汇报如下:
1.研修的主要内容
本次教学研修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为例,探讨了高等教育领域教学、学习与支持服务中的当前趋势与新兴议题,聚焦教师教学发展,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及教学大纲设计、有效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学术支持、评估及反馈、教学辅助技术和教学的整合研究等,通过互动研讨、案例分析与反思实践等形式,探索构建支持型、反思型与可持续的教育环境。我重点关注了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书院制与现代大学教育系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多元化学生群体、个性化学习方式与教育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教学互动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强化,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能力培养模式(ABC、GROW 等),教学支持系统的建设,人工智能与学习分析技术在提升教学品质与学术支持效能中的辩证应用等内容。
在研修的各个环节,我与研修班的授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研修结束时,我与刘婷、赵清、王淑娟、孙巍、宋文杰等老师组成的学习小组,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产学研融合模式,并围绕农业大学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创新(由刘婷老师讲述)、AI赋能教学(由宋文杰老师讲述)等主题,与研修班的授课教师以及参与本次研修活动的其他国内高校教师进行了交流,收获不少。
2.心得体会
2.1 课程总体设计的重要性
本次研修深刻揭示了系统化课程设计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的基石作用。优秀的课程设计绝非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以终为始的逆向构建过程:首先明确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素养,进而确定与之匹配的、可衡量的学习成果,再据此设计评估方式以检验成果达成度,最后才规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这种成果导向的设计理念确保了教学活动的目标性和系统性,使每一堂课、每一项任务都能有效支撑最终学习目标的实现。它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和碎片化,促进构建高效、支持型学习环境,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与反思的基础。
2.2 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激发
牛津剑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一套环环相扣、旨在极致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制度与文化体系。导师制创造了高强度、个性化的学术对话场域,迫使学生在与导师的一对一或小组交流前必须进行深度阅读与独立思考,否则无法应对挑战,这是主动学习最核心的驱动机制。书院制则提供了沉浸式的学术社区,不同背景学生的混住与日常交流,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有效融合。考核方式(如频繁的论文写作、问题解决)与严格的淘汰机制,构成了清晰且具有挑战性的预期目标,持续激励学生投入。大量的阅读与写作不仅是知识输入,更是批判性思维与学术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各方面因素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不容懈怠、充满学术张力的氛围。
2.3 多元化的教学展开方式
研修中接触到的多种教学模型表明,不存在唯一最优的通用教学方法,高效教学源于方法的多元化与针对性组合。关键在于依据特定的学习成果,灵活选择并融合不同的教学形式:讲座用于高效传递核心知识与框架;研讨班促进深度讨论与观点碰撞;导师指导实现个性化精进与思维校准;项目式学习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分析连接理论与真实世界。此外,教学互动形式也需多样化,如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通过角色扮演深化理解、采用同行评议促进反思等。这种多元化摒弃了教师的独角戏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
2.4 充分的教学辅助系统
教学辅助系统是超越教师个人能力的制度化支撑体系,它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其一,学术支持,如写作中心、语言辅导、学术技能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其二,技术支持,包括先进的虚拟学习环境、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对AI、学习分析等技术的辩证应用,这些技术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与互动形式,更能通过学情数据分析,为教学干预和个性化反馈提供依据;其三,教师发展支持,提供持续的教学培训、咨询和共同体交流平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这套系统是维持高水平教学质量和学术标准的关键保障。
2.5 农业院校课程设计的特色与自信
不能简单照搬牛津模式,更重要的是启迪我们如何将先进理念与学科特色相结合。农业院校的课程设计更应凸显其实践性、应用性与国家重大需求的独特价值。我们的自信源于:一,真实的实践场域,田间地头、现代化农场和实验室是最天然、最综合的学习环境,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可直接与产业现实问题对接;二,学科融合交叉,农业问题是涉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经济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为开展跨学科、问题导向的课程设计提供了绝佳主题;三,重大的社会责任关联,课程设计可紧密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战略,赋予学习更深厚的内涵。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生产实践为立足点,以学科交叉为支撑的特色课程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未来计划
3.1更加重视教学
未来我将从根本上重新审视教学工作的价值,把在研修中所感受到的教学学术性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追求。严谨对待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在时间投入上予以充分保障,用于课程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分析以及与同事的教学研讨。
3.2注重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
探索推广应用逆向设计,系统性重构所负责的课程,确保目标-评估-教学活动的高阶性。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增加研讨式、项目式等互动环节,制定明确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和考核规则,增加过程性评估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我将积极推动所在基层教研室的制度化建设与活动创新,倡议将其转变为定期开展教学研究、课程互评、集体备课、观摩分享的学习共同体,使之成为教学创新萌芽和扩散的策源地,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3.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是理念,更是基于数据的实践。要更加重视学情分析的系统性,通过问卷调查、前置知识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期望与潜在困难。在学期中,利用随堂反馈、在线学习平台数据,持续监测学习状态,及时识别遇到困难的学生并给予预警和辅助。在学期末,通过反思性报告和课程评价,收集对教学效果的全面反馈。在此基础上,我将努力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支持和资源推荐,例如提供拓展阅读和挑战性任务,组织补充辅导或推荐学术支持服务(如写作),尽可能周全地考虑个体差异,实现支持型学习环境的构建。
3.4利用先进思路和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我将主动拥抱教育技术,将其作为提升教学品质和效率的赋能工具。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教学平台的功能,将其作为发布资源、组织讨论、提交作业、进行测验和提供反馈的核心枢纽,创造混合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我将探索人工智能与学习分析技术的辩证应用:例如,使用AI工具辅助设计教学或生成讨论;尝试可视化班级整体学习进度,识别共性难题;在符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作为研究助手和写作辅导工具,并围绕其伦理限制开展讨论。
3.5积极参与教学培训、分享与交流
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需要交流互鉴的过程。我将积极申请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高水平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努力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分享者和贡献者。我将积极分享个人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促进良好实践的传播,与老师们共同成长,为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4.建议与致谢
学校对本次海外教学研修活动的安排很合理,内容丰富高阶、具有针对性,保障充分有力、日程顺利完满。在研修的过程中,我与牛津大学相关的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在读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使我获益良多;美中不足之处是,本次研修活动的培训师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正在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较少,大部分培训内容是从理论、框架的角度探讨教学问题,如果能亲身体会牛津大学的真实本科课堂,或者与牛津大学的一线教师探讨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相关问题、交流经验,就最好不过了。
最后,感谢学校和学院提供的这次十分珍贵的学习机会,感谢教务处、教学发展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各部门对此次研修活动的辛苦付出,感谢团长殷旭辉老师的组织,感谢各位“同学”的热心帮助,与你们相处的时光令人印象深刻、难忘。我将认真思考、深入总结研修相关内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制定并实施教学改革创新方案,在承担的课程中主动探索运用研修所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不负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