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周的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题研究班,是一场高规格、高强度、高密度的思想盛宴与技术洗礼。研修内容不仅覆盖了人工智能(AI)的技术前沿、国家战略布局,更深度融合了其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窗口。作为农林高校的共青团工作者,此次学习不仅深化了我对人工智能技术内核的理解,更启发了如何以AI驱动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以及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战略认知:人工智能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引擎
研修首日聚焦“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深刻揭示了AI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支柱性地位及其对教育体系重塑的关键作用 。
一是“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深化与实践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正是以AI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驱动。其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耦合,形成强大动能。在教育领域,体现为构建“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浙大的实践极具启发性,他们投入大量顶尖师资力量,系统性推进“AI+专业”建设。将智能思维、数据素养、算法能力深度“植入”各专业的核心知识图谱与培养方案,使学生具备利用AI工具解决本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专业+智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们农林高校培养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直接借鉴意义。
二是自主可控的数字主权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与高校发展的保障。“主权AI”理念益成为全球共识,强调对数据资源、算力基础设施、核心算法和治理规则的自主掌控能力。这是关乎国家安全、产业安全、学术安全的命脉所在。国产大模型的崛起印证了这一点,DeepSeek展现的“开源+免费+高性能+安全可控”特性,为高校打破技术垄断、保护科研数据主权提供利器。拥抱国产大模型平台,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战略担当。
三是思政与科技的协同赋能。“思政引领力”必须贯穿教育现代化全过程。在AI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与新机遇,在青年思政教育中,必须强化“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教育。可以充分运用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实现技术突破的鲜活案例,生动展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成就,将冰冷的算法与火热的爱国情怀相结合,有效筑牢青年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激发青年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热情。
二、教学变革:以学生为中心的AI教育重构
研修中多所高校的实践案例,揭示了AI对教育本质的重塑:
一是从“教知识”到“育能力”促使教师角色与教学模式的革命性转型。教师角色面临从传统的“知识权威”和“信息传递者”加速转型为“学习设计师”“方法导师”和“成长伙伴”的挑战。如上海交大“AI+HI”(人类智能)方案,强调教师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用AI工具自主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亟待创新,浙大控制学院打造“四课堂融通”实验体系,利用AI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场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二是工具化应用全方位提升教学科研效能。AI工具正成为科研生产力的强大助推器。文献检索(秘塔AI)、论文总结(DeepSeek)、多语言写作(翻译校对工具)解放科研生产力;AI生成个性化实验场景、OBS智能录播、WPS灵犀PPT制作,推动教学资源定制化。
三是伦理边界与学术诚信是技术应用的底线与红线。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严峻的伦理与学术诚信挑战。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已出台AI使用规范,明确“核心创新点禁用AI”“人工改写>60%”等红线。这警示我们,必须将技术伦理与学术规范教育前置,纳入新生教育、科研诚信课程和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AI的“工具”本质,树立正确的技术观、价值观和学术道德观,明确技术便利不能逾越学术诚信的底线,防范AI滥用导致的学术不端行为。
三、青年使命:在AI浪潮中锻造核心竞争力
面对技术革命,共青团组织肩负着引导青年从“技术恐慌者”或“被动适应者”转变为“AI的积极驾驭者”和“未来创造者”的重任,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一是能力体系的重构与升级。锻炼批判性思维与深度思考的能力十分必要,AI能快速处理信息,但辨别真伪、洞察本质、价值判断的能力更为稀缺。必须强化青年深度阅读、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系统分析的能力。此外,还需提升精准提问的艺术。使用AI工具(如DeepSeek)的效果,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提问”的能力。需培养青年掌握“角色-任务-要求”三步提问法:清晰定义期望AI扮演的角色、明确具体任务、提出细致要求。这种能力直接决定了AI输出的质量、相关性和实用性。
二是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必须旗帜鲜明地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科技伦理观。引导青年深刻反思技术应用的边界,坚决抵制可能危害人类尊严、社会公平、生态安全的技术滥用。引导青年的AI实践始终呼应“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鼓励他们将AI技术应用于解决社会民生痛点,特别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四、西农行动:锚定智能农业,服务国家战略
结合研修收获与我校特色,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平台,打造“AI+智慧农林”融合创新平台。学校层面应系统规划,将AI教育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入各学科领域。整合资源,建设校级“智慧农林AI赋能中心”。
二是强队伍,打造懂AI的团学骨干与师资队伍。加强对团干部的AI素养专项培训,使其成为推动AI与思政教育、学生工作融合的“先锋队”和“宣传员”;在学生会、研究生会、科技类社团骨干中培养一批“AI应用达人”,使其能恰当、规范、高效地运用AI工具辅助学业、科研和组织工作,并通过朋辈教育辐射影响更多同学;赋能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提升其运用AI工具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思政内容载体、提升科研效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从而创造更多更优质、更富时代感的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
三是育项目,推动“AI+乡村振兴”落地生根。在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实践中嵌入AI应用,以竞赛为牵引,让青年学子在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掌握AI工具,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此次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题研修班,不仅是一次前沿知识的集中输入,更是一场关于未来教育形态、科研范式与青年发展路径的深刻思想启迪。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绝非简单的工具革新,而是一场系统性、颠覆性的变革浪潮,正在深刻重塑高等教育的理念、模式、内容与生态,也为青年成长成才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赛道。
作为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以“立足中国大地、拥抱智能时代”的坚定姿态,积极推动AI技术与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我们将努力引导西农青年,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农业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主动学习AI、善用AI、驾驭AI,锤炼过硬本领,涵养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兼具红色基因、扎实学识、创新精神、数字素养与强农兴农使命担当的“新质生产力”开拓者和生力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