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罗西子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罗西子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09     浏览次数: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教育生态。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教育的智能化升级,一直困扰着我。带着这份困惑,我有幸参加了我校和浙江大学共同举办的为期一周的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这次培训如同一场及时雨,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系统地梳理了智能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实践路径,为我解开了一直以来萦绕在心头的诸多疑团,让我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教育理念革新:技术与育人的辩证思考

培训的第一堂课邀请了浙江大学吴彦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行深入透彻的解读,让我深受启发。当前教育领域所面临的根本矛盾,正是快速迭代的技术变革与恒久不变的育人初心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强大的工具,它既有可能为教学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也存在异化为目的本身的风险,从而导致教育的本质被扭曲。这种技术与育人之间的张力,促使我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定位。

价值观塑造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肩负起的重要责任。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的当下,价值观引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算法可能隐含的设计偏见,这些偏见可能在多个层面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例,某些AI绘图工具在呈现地域建筑风格时,往往会陷入刻板印象,这种偏见如果不加以辨识与纠正,很容易误导学生形成片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AI工具时,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识别并抵制这些潜在的偏见,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客观的价值判断能力,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必须明确技术只是教学的中介与辅助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AI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内化,仍需教师的引导。教师应将AI技术与教学内容、目标有机结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从而完成知识建构。同时,教师要关注教育公平,确保技术应用不会加剧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AI带来的教育红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 AI 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李艳教授关于智能教育伦理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人工智能隐含的伦理问题对教育目标实现的隐形制约。以建筑学科为例,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与之相比,学生在知识产权和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却稍显迟滞。例如,在参数化设计中使用代码生成建筑形态,很难界定这究竟是技术创新还是抄袭行为。由于对技术伦理话题的生疏,教师也难以有力引导学生正确应用AI工具。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将伦理考量贯穿于AI技术应用的全过程,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与合法性。

二、教学方法升级:智能化助力教育创新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正推动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为个性化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借助智能学习分析系统,教师能够精准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认知特点,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这种精准教学不仅体现在语言类课程中,AI可针对学生的语法弱点生成专项训练,也在理科教学中发挥作用,系统能自动识别学生的思维盲区并提供针对性讲解。这种数据驱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还让教师从繁重的统一化备课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和学生引导中。

与此同时,现代教学模式正从传统的单向传授向多维互动转变。AI虚拟助教能够实时响应学生提问,通过自然对话形式解答各类学科问题,有效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边界。结合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教师能够创设高度仿真的学习情境,如历史课堂重现古代文明场景、生物教学立体展示细胞结构、地理课程模拟地质演变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促进了抽象知识的具象化理解。此外,AI支持的智能评测系统能够即时分析学生的课堂互动表现,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然而,AI时代的到来对教师角色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设计者和思维引导者。为此,教师的专业发展重点应转向掌握AI 工具的教学应用策略,包括精准提示词设计、人机协作教学方案制定等;提升数据素养,能够解读学习分析报告并做出教学决策;培养创新思维,探索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方式。学校需建立系统的教师AI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适应这一转型。同时,教师在AI辅助教学中,更要重视保持教育温度,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确保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教学效率,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发展反思:补齐短板,适应智能教育转型

经由培训我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智能教育转型过程中存在两方面能力短板:

首先,在AI教学整合能力方面,我目前仅能进行基础的智能软件应用,如简单的课件生成和作业批改,未能充分挖掘技术对教学流程的再造潜力。例如,在课堂互动环节,我仍依赖传统提问方式,未能利用智能应答系统实现全员实时反馈。为弥补这一短板,我计划深入学习智能学情分析系统和自适应测评工具的操作方法、积极参加教发中心、学院教学工坊等组织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相关提升培训。同时,在新学期课程中,我将开展教学实验,尝试将AI辅助的案例生成工具嵌入小组研讨环节,并建立效果评估机制,以确保实践的有效性。

其次,我在人机协同设计能力方面存在显著不足,这在课程架构设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现有的教学方案往往是将AI工具简单地附加在传统教学环节之后,缺乏有机融合。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为例,VR建模练习与理论讲授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为改进这一状况,我将借鉴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展示的“双师课堂”模式,重新设计教学流程,明确教师与AI在每个环节中的分工界面,将知识传授类内容交给AI助教完成,而将方案研讨、思维启发等核心环节保留为教师主导,以实现人机协同的优化。

四、总结与展望

本次培训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使我对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为高校教师,应当以专业态度审视技术革新,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要保持理性认知。后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审慎推进智能化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的AI教学整合能力、人机协同设计能力以及智能伦理判断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智能教育时代的发展需求。最后,对我校的精心组织和浙江大学专家倾囊指导表示诚挚感谢,这次培训不仅更新了我的知识结构,更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让我在“AI+教科研”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