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系的一名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为期两周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交流学习项目。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次视野的开阔之旅,也是一次能力的锻炼之旅,更是一次教学理念的更新之旅。在这次研修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EMI教学理念和实施路径,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教学观摩与跨文化交流,拓宽了自身的国际化教学视野,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此外,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西甜瓜高效分子育种研究及本、研教学的教师,此次在阿德莱德大学的亲身经历,让我从课堂到课下、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收获。
一、学习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高校对EMI 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也在积极推动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园艺学院在园艺作物遗传育种、高效分子育种、设施栽培研究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势,但在教学国际化方面,尤其是 EMI 课程建设上,还存在起步较晚、体系不完整等诸多问题。
作为一名蔬菜学系的教师,我深知学生在科研和学术交流中对英语能力的需求。无论是阅读前沿研究进展相关学术论文,还是在国际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英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希望通过这次 EMI 学习交流,亲身体验国外知名研究型高校如何实施EMI教学,学习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支持策略,为我校园艺学院蔬菜学专业的国际化教学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二、学习过程的回顾
整个学习交流分为几个主要环节,我把它理解为“三步走”:理论学习、课堂观摩、实践演练。
(一)ELC课程安排介绍
我们首先接受了ELC中心老师们对未来两周在EMI中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系统介绍。几位教师首先从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具体安排、EMI+AI课程综合评价、图书馆等校内资源利用等方面讲起,详细介绍了本次学习的核心理念:“学科内容与语言能力双重发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强调 EMI 并不是单纯用英语上课,而是教师要在语言与内容之间搭建“支架”,既传授学科知识,又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习主动性。注重理论框架与课堂实践结合,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二)课程内容
作为澳大利亚知名研究型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在国际化教育和EMI方面拥有成熟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次交流学习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EMI理论课程系统学习
在EMI理论模块中,系统学习了EMI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及其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课程重点强调了 EMI教学在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独特意义。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在运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如何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何应对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不足可能带来的理解障碍。通过该模块的学习,我对 EMI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有了更系统、全面地认识。
2.课堂观摩与案例学习
在课堂观摩环节,重点观摩了EMI模式的课程。授课教师普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问题驱动(Problem-based Learning)、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的有机结合。从课前热身、肢体语言的合理使用、眼神、准确发放教学指令、提问技巧、小组成员编排到翻转课堂,融合“AI+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Wordwall, Kahoot, Quizlet等课堂测试智能教学工具,通过经验传授、热点分享、头脑风暴、分组协作等方式提升课堂互动性。课堂氛围开放活跃,学生不仅在知识掌握方面积极参与,也在思维训练和表达能力上得到了锻炼。这些课堂模式为我反思自身教学提供了直观借鉴,使我认识到EMI教学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变,更是教学理念与方式的革新。
3. 教学技能培训与工具使用
在教学技能培训环节,重点学习了 EMI 教学中的课堂语言策略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例如,如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降低学生的理解障碍,如何通过互动提问与小组合作提高课堂参与度,如何借助视觉化教学工具(如图表、思维导图、动态化PPT)强化学生对复杂知识点的理解。此外,还学习了如何在教材与课件设计中兼顾学科逻辑与双语需求,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学术英语水平。这些技能的学习为我日后在课堂中尝试EMI教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同时,课中设计有随堂练习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疑点、不懂之处及检测学习效果,课后学生通过回放进一步学习巩固。教师可以根据网络平台提供的数据,了解全体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时改进授课方法。最后,培训课程结束后是学员现场教学实践,即针对自己专业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小节内容进行现场教学演示,应用学习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语言采取全英文。整个环节包括获取提供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准备课件、视频、随堂小测验、提出问题,教学方法、技巧使用。实践教学中,进行分组讨论、互帮互助;再进一步由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以改进完善教学方案:最终以现场教学形式呈现给大家。这样以检验对每位教师学员培训效果,更是个人学习成果的展示,有效帮助参训教师确实掌握和应用所学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4.跨文化交流与经验分享
在学习过程中,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教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分享。讨论的主题既包括EMI教学在各自国家高校的推广情况,也涉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对策。例如,有的国家侧重在研究生层面推进EMI,而有的高校则尝试在本科课程中逐步引入英语教学;有的教师反映学生语言基础差异大是主要挑战,而有的教师则强调文化差异对课堂互动的影响。通过这些交流,我不仅拓宽了对国际EMI发展的认识,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性。结合这些经验,我对未来我校在国际学生培养、海外合作办学及双语课程建设方面的方向与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主要收获
这次学习让我在理念、能力和反思上都有很大提升。理念更新:EMI不只是“用英语讲课”,而是“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学科教学”。它要求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引导者。方法掌握: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task-based learning)、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这些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在蔬菜学教学中。表达提升:经过几次英文模拟教学和反馈,我的课堂表达能力有所提升,尤其是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复杂概念。反思习惯:认识到教师要学会课后自我反思,根据学生反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国际视野:通过跨文化交流,意识到农业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EMI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四、课程具体收获
课程学习层面,我的收获更具体:逆向设计:先设定学习成果,再设计课堂活动与评价方式,这让我重新思考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材料开发:学会了如何将复杂英文文献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学习资料,并通过可视化图表帮助理解。课堂互动技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讨,这些方式都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多元评价:不局限于期末考试,还可用随堂测验、学习日志、同伴互评等方式追踪学习效果。
五、作为蔬菜系教师的个人体会
站在蔬菜学教师的角度,我有几点特别深的体会:挑战自己:用英语授课,对教师来说是再学习和再成长的过程。备课时我需要把复杂的科研内容“翻译”为简洁的课堂语言,这本身就是对我科研思维的锻炼。学生需求:许多研究生在科研中已开始接触英文文献,但他们缺乏在课堂上用英语讨论和表达的机会。EMI 课堂正好弥补这一短板。科研与教学结合:我完全可以把自己在西瓜基因编辑、雄性不育机制等研究成果引入课堂,用前沿科研案例提升课程吸引力。专业英语积累:蔬菜学科专业词汇多、内容广,EMI 推进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积累学科英语的过程,对学科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六、对园艺蔬菜专业的建议
结合学习,我对我校提出几点建议:试点先行:先在研究生阶段开设EMI课程,逐步推广到本科。资源建设:编写双语教材和案例库,建立蔬菜学专业英语术语数据库。学生支持:在课堂外增设“学科英语工作坊”,帮助学生适应 EMI环境。教师团队:建立EMI教师联盟,定期开展观摩和研讨,形成合力。科研结合:把西瓜、西红柿、辣椒等重点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增强课程前沿性与应用性。评价激励:建立EMI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并在职称、考核中体现价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七、未来展望
未来,我希望 EMI 能在我校园艺学院逐步落地:课程体系:形成涵盖蔬菜遗传育种、设施栽培、蔬菜逆境生理等方向的 EMI 课程群。人才培养:培养既有专业深度又能用英语参与国际科研的复合型人才。科研合作:通过EMI推动与国外高校的合作研究与联合培养。示范作用: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林类高校的EMI推广模式,形成西农特色。
这次阿德莱德大学的EMI学习让我收获满满。作为蔬菜学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既要教书育人,也要面向未来。EMI 让我看到了一条通向国际化教育的道路。回校后,我将积极把所学所感转化为实践行动,从试点课程做起,逐步推动我校园艺学院蔬菜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