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2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本次研修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理论授课、案例研讨、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了AI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在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中的实践路径。作为一名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师,这次学习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更为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将研修心得总结如下:
一、深化理论认知:把握AI时代教育发展方向
吴彦教授的《从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视角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专题讲座,从战略高度阐述了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意义。吴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将AI技术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翟雪松教授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赋能“四新”专业建设》报告,展示了AI技术与新工科、新农科等“四新”专业建设的融合案例。这启发我在农业院校背景下,思考如何将AI技术应用于涉农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型农业人才。
二、提升实践能力:掌握AI工具的教学应用
金小刚教授的《AI工具在工作中的实操应用》课程极具实用性。通过现场演示,我掌握了ChatGPT、Notion AI 等工具的操作技巧,这些工具可以显著提升备课效率,优化教学资源组织。特别是在科研工作中,AI工具可以帮助快速整理文献资料,提高工作效率。
余建波教授在《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与实践》中,详细介绍了生成式AI的教学应用场景。通过案例展示,我了解到AI可以辅助生成教案、设计测验题目、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等。这为改进我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张宇燕教授的《AI技术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边界》课程让我对AI辅助科研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虽然AI可以提高写作效率,但必须坚持学术诚信,保持独立思考。这为我今后在科研工作中合理使用AI工具划清了边界。
三、拓展教学视野:探索智能教育新模式
李艳教授的《重构教学环境、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报告,展示了信息技术如何重塑教学环境。智慧教室、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这启发我思考如何在我校现有条件下,因地制宜地推进教学环境智能化改造。
翁凯教授的《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技术提升》课程,系统介绍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通过学习,我制定了个人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包括参加在线培训、实践AI教学工具等。
冯毅萍教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程教学设计》强调,技术应用要以提升学习效果为目的。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今后将更加注重从学生需求出发,合理运用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四、促进学科交叉:探索AI与专业融合
李卫旗教授的《当生命科学遇见人工智能》展示了学科交叉的创新成果。这启发我思考如何在我校优势学科领域,如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探索AI技术的创新应用。例如,在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农业装备等方向开展跨学科研究。
在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的参观学习让我印象深刻。中心展示的教育数字变革高地建设成果,包括智慧教学管理系统、学习行为分析平台等,展现了一流高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先进实践。这为我校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参考。
五、反思与行动计划
通过本次研修,我认识到自身在AI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对前沿AI工具掌握不够熟练;二是缺乏将AI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经验;三是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视野有待拓宽。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行动计划:
1.教学改革方面:在新学期试点使用AI辅助工具,如用DeepSeek平台优化课程设计,尝试智能批改作业等;
2.科研创新方面:探索AI技术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如农业数据分析、智能检测等方向;
3.能力提升方面:系统学习Python等编程基础,参加AI 教育应用相关培训;
4.资源共享方面:在院系内部分享本次研修收获,推动更多同事关注AI教育应用。
此次浙江大学研修之旅收获颇丰,我不仅学习了人工智能的前沿知识,更深刻体会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师,我将积极践行研修所得,主动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努力探索AI技术与农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融合路径,为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贡献力量。同时,我也将把浙大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学校,与同事们共同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