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8月10日,在学校教发中心和马院的支持下,我有幸与本校17位骨干教师在英国牛津大学参加了“教学设计与实施”高级研修培训。对我而言,这次赴英交流学习是一次收获之旅,我不仅在课堂上接触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教学理念,还在牛津、剑桥等地体验了多元文化的魅力,现将我的学习体会总结,向各位领导和同事做汇报。
一、拜谒马克思墓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对于“在马言马,在马姓马”这句话很熟悉,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也时常接触马克思的思想理论,长期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马克思的伟大思想。但是,对于这一世界性伟人的认识始终局限在文本中。在英国研学期间,我利用周末时间,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其他学院同事一起到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拜谒马克思墓。我们看到,其他许多墓碑已模糊不清,但墓园中最大的马克思墓十分醒目地矗立在那里,显示出后人对马克思的敬仰,更象征着思想者那深邃的理论永远有人瞻仰。
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听讲解员讲解得知,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正是在这里撰写的,当时这里是一座图书馆。进入这个历史场景,使人不禁肃然起敬,对那改变人类历史的文本心生向往。
二、学习国外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本次牛津之行,主要时间用在牛津项目学习上,既有教室内的传统模式授课,又有构思别致的数个工作坊和讲座。在这些学习过程中,我锻炼了很久未用的外语,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国外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提升了我对教学的理解。
在情景假设环节,我学习到引导不同类型问题学生走出思想误区的方法,更加坚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教室研讨时,我与同事碰撞出思想火花。当然,在研讨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我们小组成员问授课的英国教师:“您刚才讲授的教学方式是否应用于您平时的教学课堂?”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牛津项目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让我们得到直接答案,英国的教师也在探索中。因此,我们要从中找启发,而不是偷懒直接拿来使用。
在最后一天的总结汇报中,我汇报了关于AI的相关议题。之所以选择汇报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发现:在为期两周的课堂学习、工作坊和讲座中,英国的教师们纷纷讨论AI在教学中的使用及其影响。这说明,AI对教学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不仅中国人在关注,全世界都在关注。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更关心的是AI对青年学生思考能力的弱化,学生过度依赖AI程序,导致他们不去亲手查阅资料、不去认真思索,每当有问题就向AI提问,长此以往,形成依赖,也就逐渐丧失思考能力。我们这一代人,在接触AI时,大多已三十五岁以上,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模式,即使使用AI,也不会丧失已有的能力。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本领形成时期,不能让他们觉得就应该这样思考和查阅资料,正确引导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