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王志文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docx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王志文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docx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2     浏览次数:

  

人工智能技术和理念的快速发展,在工业生产,虚拟技术,高等教育扮演的角色日渐重要,此次非常荣幸参加学校组织的这场专题培训班,亲身经历和学习了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利用人工智能的宝贵经验和方案,提高了自我对人工智能底层架构的理解和特殊应用场景的扩充,这将对接下来的工作和课程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帮助。经过为期一周的培训,现将学习总结如下。

思政教育理念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和稳定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新时代下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与新型技术想结合,更好将国家的思政教育基础理念传递到学生,培训第一天上午,吴彦老师通过核心理念介绍加实例解释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的呈现了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其中如何实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辅助降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积极接受思政教育的新理念让人耳目一新。传统思政教育效果不佳,结合人工智能,选择合适的方式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日常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形成系统和健康的思政观念,这将有助于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革命,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金小刚教授深入简出的介绍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概念,强调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罗列了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如个性化购物,语音助手,智能汽车,人脸识别,车牌识别,数字人,图像生成,聊天机器人等。强调英伟达等硬件生产企业对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的重要意义。突出Geoffrey Hinton等学者设计的深度学习架构对AI发展的革命性的推动。同时讨论了人工智能涉及的伦理性问题,如杀人机器人等。基于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算法、算力和数据,介绍了人工智能中的如涌现、强化学习和稳定扩散模型等概念。对比了Sora Turbo/即梦、Dream Machine、Gen-3 Alpha、Vidu/可灵1.5、豆包、Pika 1.5/ Movie Gen 等视频大模型的功能特色。同时指出,美国的芯片禁令对我国AI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后以Deep Seek作为实例,介绍了该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的底层运算原理,以及如何更好的运用该语言模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强调使用过程中如何提出好问题是有效利用语言大模型工具的重要基础。通过提示词通用模版介绍关键词在有效利用大模型的关键作用。强调高效利用Deepseek需要的注意事项要提问清晰,简明扼要,确认问题,单一提问,不要提供敏感信息,数据安全,不要共享机密数据,信息的欺骗性训练等。此外要避免无效提问,如避免过于宽泛的问题,避免模糊的指令,提供足够的上下文,避免提供矛盾的上下文,避免使用歧义或模糊的词汇,避免过于复杂或冗长的描述,避免重复提问等。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可以使用的Deepseek的场景如政策学习与文件处理,民生服务,公文写作与审核,会议纪要总结,错字漏字检查,宣传文案制作等。以案例分析介绍了PPT智能生成,会议纪要生成和文生图和文生视频等具体的操作指南。强调使用Deepseek的要领有需求明确、场景清晰、表达自然、模式适配和反馈迭代。最后金教授总结指出,数字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人工智能赋能垂直领域千行百业,要学会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通用人工智能到超级智能等。

培训第二天上海交通大学于建波教授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与实践”为主题介绍了AI+教育教学改革席卷全球思考与应对,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进行AI的连接与本地部署案例介绍,如何与DeepSeek进行对话与提示词设计等内容。强调全球世界范围内都在AI+教育方面推出多种政策与倡导,重点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的AI应用平台,其中涵盖针对上海交通大学师生的AI应用和课程,如Python助教等。介绍了用于设计和制造得到大型语言模型,以及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发布的AI+教育教学的设计理念。通过遴选AI+专业建设,AI+专业建设思路,AI+教育教学和“AI+HI”构建未来高等教育。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结合的培养特色及目标有本研融通培养,复合型创新能力培养,国际竞争力培养,大师领航发展,最终培养出有数理基础、卓越交叉创新能力、浓厚家国情怀,出众全球关,在国家健康战略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领军型人才。为推动人工智能在学科建设和教学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分阶段调研、研讨、论证,建立起“AI引领”课程体系,包括数据及人工智能基础模块建设,智能医学影像模块建设,AI+实践类课程等。现已经立项168门AI+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设计了“AI+HI赋能教育教学行动方案。同时,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智能工程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等。在高等教育上通过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示范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创新行动。于老师进一步通过细化学科,利用人工智能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2.0建设行动,启动国家战略急需人才超常规培养行动,积极探索校内校外结合国内联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牢固关键基础技术领域安全底座,助力“卡脖子”技术领域破局突围,抢占前沿颠覆性技术领域的未来制高点。通过高等教育“出海”行动和“知识+功能”双驱动赋能,建立知识引擎,功能引擎。其中知识引擎包括教材、讲义、课程课件、慕课字幕、习题作业、课程实践和参考文献等。功能引擎中重点着重智能化的知识体系构建,个性化教学方案,耦合AI智能体技术的跨语言混合检索。最终实现创新教育的“新标准”,培养技术总师型”卓越人才。面向行业发展,重塑课程体系,如传统工科积极拥抱AI,重塑培养体系,实现AI+微专业助力本专业改革发展。最后于老师同样基于Deepseek的实操使用详细的介绍了一下,高效实用语言大模型的经验和方法,强调角色设定对于答案的准确性的重要性。基于上海交大长聘副教授刘鹏飞的课程PPT介绍了如何与AI对话,其中系统提示词要找对人、用户提示词要讲清楚。总体的规则是你是谁、你擅长、帮我做。其中写好提示词的核心是清晰表达,其中两种心法:把AI当做一个优秀的毕业生,指挥它做你很熟,但不相干的,很具体的体力活,把AI当做经验丰富的专家,帮你解决你不懂的问题。这些政策性的介绍和实操的指南让参加培训的老师掌握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应用。

二日下午下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翟雪松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为题目通过实例介绍和自身参加支教和家庭中与孩子的互动的经历介绍了,两会中教育的公平、应用与未来的内容,进行了阐释。

三日上午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卫旗,讲解了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应用。主要的内容包括生命科学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当生命科学遇到人工智能,机遇与困扰,以及如何面对“生命+智能”时代。课程中李老师通过近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领域分布,引出人工智能是当下时代科技发展的时代新星,而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两个学科的发展和融合代表当代的科技发展高地,将拓展人类最大的想象空间。李老师通过生命现象,生命的复杂与精密,生命的高效性等主题介绍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和与各学科的共联。接下来李老师介绍了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分级,和底层运行原理以及我国政府针对人工智能发展推出的若干倡议政策。提出生命科学这门最年长的科学遇到人工智能这门最年轻的学科,两者的深度融合,即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具体包括新兴学科的兴起如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可应用到生物制药、药物筛选、医学领域、脑机接口、医疗AI诊断系统、器官移植等。在农业领域可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高效育种、转基因技术、智慧农业、智能种养、精准药肥、智能农机、特殊农机等。在工业及环保领域有智能化工业发酵、生物组份高效分离。在环境及材料领域有废水处理天然彩色丝茧新物种的设计、化妆品材料。最后李老师展望了一下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困惑。机遇有“生命+智能”时代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时代,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等。在这些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困扰有安全危机、伦理难题、生态灾难、哲学困扰法律滞后等。李老师提出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利用跨学科优势,具有批判与质疑,伟大不能被计划,保持天性,增强观察力与思考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与体制和建立和谐的人机相处模式。

三日下午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宇燕总结了AI技术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边界。首先提出AI浪潮席卷,写作变革势在进行。这其中人工智能发展促进跨学科研究发展加速,由于技术滥用与责任模糊,引发学术诚信危机,这需要政策与标注体系的创新。因此浙江大学成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积极响应数字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服务国家战略要求的需要,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类公共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用于辅助写作的AI工具包括文本生成类(ChatGPT,Claude,Notion AI,文心一言等),语言润色类(Grammarly,QiullBot,DeepL Write等),文献辅助类(Connected Papers, Elicit,Scite等)和编程与数据分析辅助(CoPlilot,ChatGPT等)。张老师提到,AI在学术写作流程中扮演积极的作用如文献回顾与信息检索,思路拓展与大纲构建,初稿辅助与文本生成,语言润色与风格优化,翻译与跨语言写作等。强调AI不能替代深度阅读和批判性评估,可用于思路拓展与大纲构建如提出研究问题、生产不同角度的观点,撰写引言、方法、讨论等部分的初稿草案,改写、释义、总结段落等。重点讨论了学术诚信与原创性挑战,如偏见与歧视、问责制与透明度,隐私与数据治理,安全与控制,自主性与人类尊严,社会经济影响,操纵与虚假信息,伦理框架与治理,“双重用途”问题。特别指出了中国学术界对AI伦理的看法,如学术诚信建立在“明确贡献”与“适当归属”两大基础上。无论是独立研究还是合作研究,学术规范要求研究者清晰的标识各方贡献,准确引用他人成果,并对自己声明的工作负责。展示了AI时代学术诚信的案例警示,指出要重构AI时代的学术诚信理念-从禁止到规范,从理念到实践。要做到技术与制度协同和规范。最后拓展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写作AI辅助软件如AIGC检测工具和负责任使用AI的核心原则,使用策略与最佳实践,展望了一下AI与写作的未来。未来场景建设有AI原生智慧校园Deepseek本地部署,AI联盟赋能教育发展。最后介绍了一下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的一些具体内容如“智能体开发平台”等。

四日上午浙江大学教育副院长李艳教授向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以“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为主题介绍了一下智能时代高校教育变革趋势分析,GAI高校科研应用的可能性,GAI教科研应用案例及启示,数智技术赋能科研的建议。下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高级讲师温凯老师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技术提升方面做一些心得的分享,如教师的作用,影响高等教育未来发挥在新兴/关键技术与实践趋势,大语言模型辅助程序编写及物联网相关知识解析,允许学生用ChatGPT做的事情,人工智能系统有关的伦理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怎么做如合法、合乎道德地尝试人工智能,邀请人工智能参与你所做的一切等。

五日上午,培训班全体老师首先参观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信息技术中心的智慧教室,算力中心等,体验了浙江大学在打造智慧教室和提高师生对课堂的体验中的细节设计,为我校智能教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下午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冯毅萍研究员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为主题,介绍了AI+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学科+AI”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实践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等内容。

综上通过此次专题培训班的学习,我系统地了解了国家针对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政策,和兄弟院校先进的应用理念,掌握了常用的AI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将为本人和单位老师运用人工智能和工具,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我会努力将所学所悟运用到工作当中,为学校的发展持续贡献个人力量。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