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周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教学研修结束了,受益良多。西交利物浦大学之行不仅带给我研究导向型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让我真切感受到西交利物浦大学自上而下所有教师对教学的热爱和执着。学习过后,研究导向型教学的理念已经在心底萌芽,更重要的是和这样一群热爱教学的老师们共同学习讨论,我对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展的教学改革充满信心。“如何将研究导向型教学应用在《农业植物病理学》”一直也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1.《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存在问题与挑战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是普通植物病理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而授课对象为植保专业大三学生已经储备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知识,思维活跃度较高,专业知识探索欲望较强,但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能力薄弱,创新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进行一轮课程讲授后,发现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我为部分学生将来就业(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和再深造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堪忧。
新时代的大学育人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批判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社会责任、领导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等,无论是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以上育人目标是和谐统一的。伴随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时代的大学生涉猎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在线课程就很多门次,还有全国农技中心、各地农业局、植保站等专业培训也种类繁多。这为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能够实现培养学生的高阶目标?
2.研究导向型教学之我见
西交利物浦之行谈的最多的高频词汇——研究导向型教学。什么是研究导向型教学?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研究导向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研究导向型教学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和终身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教”与“学”活动。研究导向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新目标。研究导向型教学打破传统教学常规,由过去的“灌输知识”变为“挖掘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或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通过学习、分组讨论、搜集资料并形成科学问题,经组内学生与教师充分互动讨论后,提交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最终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研究导向型教学不仅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在我看来,该教学方法同样也可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高阶目标能力。当然,从设计问题、寻找现象到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也是该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否则只是纸上谈兵,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研究导向型教学在《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应用
针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讲授中存在的问题,期望运用“研究导向型教学”的良药来解决。在研修的过程中和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研究导向型教学应用在我的课程中?周一,刚好最后一节《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形式为讨论课。以往我们找学生分小组做个汇报,考核评价。我决定牛刀小试,进行研究导向型教学初探。课上,学生选择一种农业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病害,堪称国内外头号病害——马铃薯晚疫病,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就马铃薯晚疫病的诊断和病原生物学特性、病害循环和发病因素及综合防治方案进行讨论后归纳总结。最后以分组汇报(每个组员参与陈述、并围绕要点论述和补充)的形式展示,通过组内互评(个人参与度和贡献度)、组间互评(论述科学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和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考核。当第三组学生将防控方案制定好,前两组分别从农民和政府植保机构等角度对方案进行质疑和修改,最后三个小组共同配合完成科学、合理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案。2个学时很快过去,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争辩求证,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想。更有学生感叹道,这节课是她学的最扎实的一节课。通过课下反思,我充分体会到学生们自主参与的学习热情很高,思维敏捷,通过质疑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们之所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具备了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在今后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还是会先给学生传授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随后合理运用研究导向型教学方法,弥补研究导向型教学会带来的知识储备不足、基础知识薄弱等弊端。
感谢教发中心和学院给我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当然由于个人原因,在研修过程中也克服了很多不便,或许这些让我更懂得珍惜学习机会、重视学习效果。再次感谢教发中心的老师精心组织和安排,也希望以后多多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将怀着满腔热情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投入到一线教学中,为实现育人新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