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时间,14场讲座和三个工作坊,高强度的学习使我收获颇丰,感受最深之处有三,具体如下:一.全员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没提“思政”却处处“思政”。
“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了我们教书育人的对象。以往的惯性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已有知识的拆解细分和条理清楚的讲授,容易忽略掉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到底能接受多少,以及学生接受这些知识到底只是应付考试还是培养其能力和素质。明确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会让教师停下来真正的去思考,现在的学习者的特征、能够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他们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围绕这些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专业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二.灵活运用“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教学方法满足教学目标
这种研究导向型教学或者是研究导向型的学习,是围绕某一个或者某一类话题,让学生去探索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路人,全程为搭建探索平台——关键知识点拨——提供多方位支持——评价和反思。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增加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并能随之带来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成功的价值感。通过最后一天的学生学习反馈,让我真的感受到,这些学生通过多门课程的综合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沟通能力确实有可能远超同龄人。
三.未来有众多可借鉴之处
3.1教学方法方面
从教学内容来看,城规的陈冰老师、环境科学院的秦素洁老师和工业设计的Martijin老师与我目前的学科专业最为接近。其中陈冰老师和秦素洁老师的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我深受启发。因为我以往的教学中会用类似于研究导向型教学,但是对问题的设置和成果的要求并不严谨,往往存在从概念中来,到概念中去的情况。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点,但是对学生概念的落地性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这点未来在我的《环境景观设计I》和《环境心理学》课程中可以借鉴。Martijin老师的课程看上去好像和我的课程相差很大,但是他对结果的认真要求使我感受颇深。我的课堂中设置的类似游戏的实操环节,也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往往我对于结果要求不会太严格,但是Martijin老师坚持要求最后小球必须流畅的滚动起来,使得在场的每一位都切身感受到了团队合作成功的喜悦。在喜悦背后相信会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更加内化为自我素质的一部分。于昊老师的科幻电影也给我了启发,《流浪地球》中的虚拟教室屏可以直接应用在《环境心理学》。
3.2培训模式方面陈冰老师的两张纸:你希望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现在学生的优缺点。这两张纸其实也适用于目前的“课程思政”的培训。把不同的故事串起来,让人感受到更加震撼的效果。一门学科中面对的不同问题、多个学科叠加在一起。让人真正的领悟到什么叫全方位育人。
通过五天的学习,感动于西浦的这近十位老师代表,他们为了更好的育人,在不断的思考、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这也是最值得我自己学习的地方。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育人水平,才能肩负起时代重任。
最后感谢教发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