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至21日,有幸作为教师代表赴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西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高校任课教师研究导向型教学研修项目。项目围绕如何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核心主题展开,通过启发式讲座、专题研讨、互动交流、课堂观摩等以实践为基础的模式,帮助研修教师将自我角色定位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控制者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模式下的学习支持者和引导者,并探讨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提升研修教师在新时代和新环境下的教学水平。
研修项目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研修前的教学能力评估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任课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理解、目前教学技能的现状、个人层面所面临的方法和技能的困惑与挑战等信息。第二阶段包括三个核心模块,是集中研修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模块分别为:“研究导向型教学的理念与价值”,“研究导向型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应用与反思”。第三个阶段是行动学习,在集中研修结束后的半年内,西浦将行动学习小组,配合研修高校教师巩固学习成果,促进行为转变。目前,前两个阶段的研修内容已经完成,通过聆听专题报告,专题分享,案例分享,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环境,参加工作坊以及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充分感受到了西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物理环境,质量保障体系等,收获很大,现将印象深刻,触动较大的方面总结如下:
教育理念。席酉民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做了“西浦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育”的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以“以学生为中心”?西交利物浦大学如何将这种育人模式付诸实践,特别探讨了西浦如何通过倡导学生研究导向型学习、教师的研究导向型教学,以及教职工的研究导向型工作来重塑教育,提升大学的价值。席教授认为应重塑教育,学校应从知识传授转变到支持学生成长。西浦基本上是采用的英式教育体制,一门课程分别有Lecture(讲座)、Seminar(研讨)、Project(项目)、Workshop(工作坊)以及自学组成,课时数比传统大学少1/3左右,与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知识点不同,西浦教师一堂课不会集中在一个知识点上,可能讲一章,讲一个整体的骨架,更注重于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搭建出一个完美、丰富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在搭建的过程中,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和别人合作,学会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问题。正如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师陈冰教授所提到的“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这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从校长到普通职工,每个西浦人身上都可以看到。
教育技术。西交利物浦大学教育技术顾问李娜进行了“教育科技如何支持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工作坊精彩体验。西浦教学支撑平台为爱思(ICE),是基于开源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开发的虚拟学习环境,功能非常强大,主要功能包括课程管理、作业模块、聊天模块、投票模块、论坛模块、测验模块、资源模块、问卷调查模块、互动评价。在课程管理功能中,教师可以全面控制课程的所有设置。在作业模块,教师可以指定作业的截止日期,学生上传作业时间被记录,如果迟交作业,教师也可以知道迟交多久,作业可以互评,教师的反馈会显示在每个学生的作业页面,并且有email通知。测验模块为课堂quizz提供了方便。总之,该平台最大的特点是记录了学生学习的历程,让老师能更深入的分析学生的学习历程,这为加强学习过程考核以及多元化考核提供技术支撑。总之,教师的所有课件,参考资料,教学视频,作业、实践任务、试题、答疑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进行;而学生作业提交、课程报告、小组互评、教学反馈等也可以在这个平台进行。借助先进的在线虚拟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活动,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物理环境。项目专门安排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环境体验环节,以校园参观的形式体验中西融合,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和教育需求的教学设施与校园文化。校园是一个人大学时代最重要的记忆,是一个人在最美好的年华度过的一段岁月,西浦校园由全球领先的建筑设计公司设计,融合了西方现代简约的风格与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并且配备了世界一流的教学设施与实验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想象的校园氛围,不仅能够满足学习需要,还能够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与传统的大学教室布局不同,西浦教室以及图书馆的设计布局更趋向于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很舒适。
研究导向型课程设计与实施。如何设计与实施研究导向型课程是这次研修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陈冰教授和工业设计系 Martijn Ten Bhömer教授以工作坊的形式,通过游戏、互动、小组合作、讲演等方式带领研修教师体验了什么是研究导向型教学,开展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具体方法,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另外,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林永义教授从西浦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学生总体情况出发,详细介绍了整体的专业设计;健康与环境科学系秦素洁博士分享了如何把研究导向型教学引入以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国际商学院张捷博士分享了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设计,以评促学,以一门课程的具体课改为案例,探讨了如何基于形成性考核和评价模式来设计专业课程的培养方案、大纲和课程作业,从而实现该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增值收益。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研究导向型的教学过程,即通过来自现实和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开启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根据不同的学生背景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协助学生组成学习项目团队合作来整合知识寻找解决方案,反馈和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案并提供改进思路,培训讲师们分享的具体教学案例非常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借鉴。
在整个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手册(Module Handbook),几乎所有的参与培训的西浦教师都会讲到自己的教学手册,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目标,内容范围,参考书目、考核方式,要经过系,西浦教学委员会,利物浦大学的论证,一经确定,很难更改,开课之前要向学生公开。在教学手册中,一般教师会在“Module Handbook”中指定一本主要教材,2-3本参考教材,并且指出在参加Lecture之前需要阅读哪些教材中的哪部分内容。学生有比较自由的获得相应阅读材料的权限,可以不必购买教材,如可以去图书馆借阅,完成学习后再将书还回去。西浦的学业评价是兴趣导向的专业化、过程性评估,除了课程结束后的统一考试外,特别重视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表现以及教师的反馈。在学生代表张晓晗分享的学习体验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课程考核以提交课程论文(Final Report)、演讲(Presentation)、小组讨论(Seminar Discussion)等形式完成。考试也是以主观论述题为主,像张晓晗同学所参加的初级有机化学(Introductory Organic Chemistry)课程期末试卷,全部是主观题,并且机理题为主要考核内容,没有命名,选择,写结构式,鉴别等试题类型。西浦每门课程的考试试卷出题有严格的程序,分“内审”和“外审”,内审为院系内同事和主管教学事务院长审,并且要写出comments,外审包括国内教授和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各环节做的都非常细致。阅卷也非常严格,每个题目下面都要有comments。西浦整套学业评价采用英国标准,重视所有的环节,并且都有feedback把关,有理有据,形成一种有效的反馈,让各环节规范的运转起来,因此,学生的成绩一旦评定,很少有错误,几乎是不可以更改的,这点我们值得借鉴。最后是教学评估,林永义教授提到,西浦的教学评估主要是同行评估和学生反馈,这个过程是一个反复反馈的过程,会有专门的人员对评估及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对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分析并反馈给任课教师并帮助教师进行改进等。
作为教师代表,我很珍惜此次培训学习机会,也希望能把自己所学、所见分享给更多的同事,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融入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未来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