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访简介
为了促进我校的“双一流”建设,深度探究和学习英国高水平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学技术,开阔青年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学能力。2018年11月5日至18日,由我校2016年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等奖获奖教师一行12人组成的访问团,应邀参加宝雍教育主办的“2018年中英高等教育比较研讨会”。
会议由主题报告、留学生座谈交流、参访院校三部分组成。
二、行程安排
(1)主题报告
英国当地时间11月6日中午11:30,我们抵达曼彻斯特城市。下午15:00,在曼彻斯特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会议主办方宝雍教育负责人王建伟对此次会议安排和主要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我作为参会代表在开幕式上做了简要发言。首先,我们对宝雍教育为本次研修会的成果举办表示衷心感谢。其次,研修班全体成员将以此次学习为教学成长的重要历程,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并将此次培训的精神带回国内传达给身边的老师,促进我校教书育人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开幕式之后,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中心首席讲师Sharon Briffa讲授了中英两国教育的差异和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英国教师如何利用进行课堂设计、以及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Sharon指出,课堂教学要环环相扣本讲主题、有序开展,学生分组讨论与总结发言相互穿插。这种授课形式让研修班学员一下子感受到了与传统满堂灌相比迥然不同的教学风格。此外,Sharon还与研修班学员一起分析了大班授课的优点与缺点,并就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中如何唤醒、抓牢学生的注意力给出了自己实用且具体的建议。
11月7日上午,曼彻斯特大学Prof. Xuqing Liu为我们带来了“教Lecturer如何教学(New Academic Program)”的精彩报告。报告从课程准备、心理学培训、时间管理、学生管理、年终考核5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曼彻斯特大学校、院、系三层相互协同,对教师如何开展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教学和测评的训练过程。学习中,我深深体会到英国教育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大于天的教育理念。
7日下午,曼彻斯特大学高级讲席教师Dr. Andrew Weightman为我们做了“学生评教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学术报告。曼彻斯特大学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教学中的作用,每学期末学生社团代表搜集学生对本学期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期末举办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交流会上将所有意见反馈给教师代表。教师代表将意见带回,反馈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撰写书面整改意见提交教代会审议,审议通过后反馈给学生,真正做到“一事一议、事事有着落”。
11月8日,我们一行11人来到曼彻斯特城市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在Lia Martindate的带领下,系统学习了英国的教师培训体系,分为职前培训、教育学、早教、青少年和社区教育、全纳教育&特色教育、心理教育六种。通过举行“开放日”(Open days)活动,让高中生节假日走进学校、走进实验室,了解各个专业,做到学校申请和专业选择时“兴趣第一位”。
11月9日上午,曼彻斯特大学Alistair Brown教授为我们做了英国大学考评体系的报告。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英国已形成了完善的教师考评体系。在教师考评方面,注重教师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学生考评方面,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这些内容值得中国高等教育借鉴和学习。
11月16日下午,帝国理工大学职业发展部继续职业发展中心负责人Betty Yue博士为我们做了Abou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报告。她从帝国理工的历史、使命和战略、领导与治理、全球化策略、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帝国理工与中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帝国理工的治理模式,以及如何寻找自己的战略定位,如何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记得在报告会过程中,我问Betty博士‘在国内,好多高校都是导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在“单独”开展研究,这种做法很容易“闭门造车”。如何激励教师开展交叉学科研究,能否给我们一些建议?’Betty给我们讲述了帝国理工开展合作研究的一个范例:学校的几位和企业走的非常近的学术大牛(类似于国内的教授委员会成员发现了一个现实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并面向全校师生发布公告,建议有想法的老师或学生撰写研究方案,在某个约定时间点一起参会讨论。到了约定时点,大家在会议上表述自己的观点,组织者邀请专家对参会人员观点进行评审。若多方观点都可行,这时学校再利用企业赞助或校友捐赠获得的资金对这些课题进行资助。这种课题筛选和资助方法,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选题有侧重地可以聚焦“基础研究”领域,对我们课题资助遴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留学生座谈交流
9号下午,在曼彻斯特大学会议中心,我们一行11人与驻英留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
首先,参会教师逐一介绍了自己的教学科目和专业特长;然后,7名留学生代表介绍了自己的专业方向,逐一讲述了自身体会到的中英教育理念差异,以及留英期间学习学业安排、生活体验感受、职业发展规划。最后,与会教师就自己关心的“英国学生如何评教?”“如何看待中英教育差异?”“如何提升我国的本科教学水平?”“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需求现状”“西农人才引进计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
表1 参加座谈交流的留学生代表
姓名 |
性别 |
专业 |
年级 |
余宏鹤 |
男 |
电气工程 |
硕士一年级 |
王端琦 |
男 |
电气工程 |
高中/本科二年级 |
柳 双 |
女 |
房地产资产管理 |
硕士 |
唐一菱 |
女 |
房地产资产管理 |
硕士 |
高泽恬 |
女 |
现代教育技术 |
硕士 |
Kino |
女 |
现代教育技术 |
硕士 |
张志鹏 |
男 |
金融工程/信息技术 |
CSC联培博士 |
(3)参访名校
11月10日-15日,参会代表一行11人结束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学习,驱车前往爱丁堡、约克、伯明翰、伦敦等地,对英国几所著名大学进行参观访问。
10日-12日,研修班一行分别参观走访了爱丁堡大学、约克大学和伯明翰大学,对3所大学的历史、文化、专业设置等进行了学习和了解,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参观,和当地留学生代表进行了交流和访谈,每名教师对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学院和实验室均做了细致了解,之后班长石宝峰同志组织大家进行了交流讨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这3所大学的不同特点,探讨了中英教育文化的理念差异。讨论会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吸纳精华打下基础。
13日-15日,研修班一行参观了世界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通过参观学校实验室,同学校老师、留学生座谈交流,大家一致被这三所世界知名大学的深厚历史底蕴所震撼,切身感受到了我们和世界一流名校的差距。通过学习大家了解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创新理念,也深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爱校爱岗,为我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三、学习体会
作为青年教师代表,我有幸参加了2018年中英高等教育比较研讨会。研讨会对提升自己的本科教学水平、教案设计能力、试卷设计和学生考评管理能力、跨学科科研合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公民意识
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更多的趋向于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传道也过多集中于“授人以鱼”,教会或者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这为什么、…”。
在英国大学教育中,非常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和兴趣点的培养。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让学生关心身边、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全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立足解决世界“疑难杂症”。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从本科开始学会阅读文献、从文献中查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旨在做到“授人以渔”。
图1 学生对全球公民的理解(墙报)
这一点对我感触颇深,在今后课程教学设计、学生培养中,我一定会将英国“所学、所悟、所思”逐步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培养和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关爱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学校的本科教育和“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力争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二)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正如曼彻斯特大学华人Xuqing Liu教授所说“英国教育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大学”,英国大学真正做到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好奇心”的培养。
例如,曼彻斯特大学在课程讲授中明确规定,教师每节课程、学生必须保证不少于6小时的自学时间(1:6),教师上课过程除了讲授基本知识点、更多地是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曼彻斯特大学对试卷命题有明确规定:试题必须以主观性论述题为主,每个论述题大致有3问。第1问是基础知识点考核;第2问是延展知识考核(主要来源于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学的参考书目);第3问是深入点,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批判性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由此不难发现,英国教育将批判性教育和分析(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融入了每门课程的教学和考核过程,真正体现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三)绩效考核,科研、教学、学校管理、社会服务平分秋色
在英国大学的年底考核中,科研、教学、学校管理、社会服务各占25%。其中,教学考核有当年授课的课程量、学生评价两部分组成;学校管理侧重于考核教师服务学院、服务学校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测评;社会服务主要考核教师的社会贡献度,比如举办与自己研究相关的科普活动课时量、媒体解读等,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而科研考核仅占25%,在多数高校属于教师锦上添花的事。
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高校教师不管荣誉多高,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目前,国内诸多高校教师年底考核仍然是“教学是底线、科研排第一”。为了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素质,在教师考核中弱化科研占比、提升教学比重迫在眉睫。
(四)重构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的深度融合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多以教室这一物理空间进行“传道授业”。而英国教学中,物流空间的“传道授业”仅占很小一部分比例。他们更注重学生如何利用云端技术、学科工具,教/学/研资源的课后补充和深度研习(例如,每门课开设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用书和课程相关资源的获取链接)。此外,英国高校都在使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资源平台,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交流(例如,曼彻斯特大学使用的Blackboard教学管理软件)。
在教学中,如何将我们的传统授课模式,向“物理空间-教室”、“资源空间-参考书/MOOC平台等”、“社交空间-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度融合,必将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参会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图1 Mrs. Sharon Briffa - High Education学术报告
图2 Prof. Xuqing Liu - New Academic Program学术报告
图3 Dr. Andrew Weightman – About Manchester学术报告
图4 Dr. Liz Martindata – 英国教育体系和教师标准学术报告
图5 Dr. Alistrair Brown – Assessment in UK Universities学术报告
图6 Dr. Betty Yue – Abou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学术报告
图7 开幕式上发言
图8 报告会上提问交流
图9 出访期间座谈交流
图10 出访教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影
图11 与Co-author英国爱丁堡大学商学院Yizhe Dong教授合影
图12 代表学校给Dr. Alistrair Brown赠送西农纪念小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