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张一弛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张一弛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3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22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浙江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专题研修班。作为一名高校信息化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这次为期五天的学习不仅让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也促使我重新思考了如何更好地将AI技术融入高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中去。

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理论讲授,也有案例分析,还有实践操作。课程从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谈起,让我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授,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的教学方式。吴彦老师的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高校信息化管理者,在推动技术落地的同时,更要关注其背后所承载的育人价值和社会责任。

在关于大模型应用的课程中,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实际应用场景,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构建如Dify这样的平台,将大模型能力有效嵌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流程中。尤其是在教学方面,AI助教、自动批改作业、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等功能已经开始逐步落地,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这也提醒我,在推进校园智能化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技术,而应结合本校实际,注重本地化适配和实用性,才能真正发挥AI的最大效能。

此外,多位专家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从课堂互动工具的智能化升级,到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再到基于AI的教学评估体系,都展现出人工智能在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体验方面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这让我更加明确,未来的教育不应再是“一刀切”,而是要借助技术手段,打造更加灵活、多元、个性化的教学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修班还安排了跨学科交流环节,探讨了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从基因编辑到药物研发,从疾病预测到健康干预,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范式。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启发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跨部门协同和技术整合,为学校各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带来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相关课程中,专家们围绕数据隐私、算法偏见、责任归属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我深刻认识到,在推动技术应用的同时,必须同步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和伦理规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有责任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避免滥用和误用。信息化管理部门则应在制度建设、安全防护、合规审查等方面提前布局,确保技术发展始终在可控、可管、可预期的轨道上运行。

研修班还特别安排了关于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我对如何选题、如何查找文献、如何撰写摘要与结论等内容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特别是针对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而言,掌握高质量论文的写作技巧,是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此外,AI辅助写作工具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技术在科研领域的另一重价值——它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成为研究过程中的有力助手。

最后一天的课程聚焦于“如何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建设”。在实地参观中专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正在向“学生主体型”转变。人工智能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通过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需求;通过智能推荐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等。这启示我们,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目标,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和服务体系。

短短五天的研修学习,虽然时间紧凑,但内容丰富、收获颇丰。我不仅系统地掌握了人工智能在高校管理与教学中的多种应用场景,更在理念层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高校信息化管理处的一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未来,我将继续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与应用,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努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思政教育、生命科学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建设更加智能、高效、人性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