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杨欣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杨欣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2     浏览次数:

  

在教育领域不断变革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2025年6月23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浙江大学开展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专题研修活动。此次研修为期一周,内容充实丰富,生动有趣,涵盖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多个重要方面,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新时代的大门。我认识到,人工智能已不再是教育领域的“可选变量”,而是推动高等教育范式重构的“核心动能”。从国家战略层面审视,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支点,而人工智能正是撬动这一支点的核心技术杠杆——它不仅重构知识传递的路径,更在重塑人才培养的逻辑,这与我国“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学科建设战略形成深度共振,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全新坐标系。

一、研修课程内容回顾

本次研修管理流程科学且完善,课程安排紧凑且全面,多位主讲老师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在“从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视角,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课程中,老师强调了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科技无国界”是一个伪命题。在任何时代,中国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自身所学服务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局。这种将个人发展融于集体发展的思想观念才能使中国道路更宽广,更明亮。“AI 工具在工作中的实操应用”课程通过实际操作,让我们熟悉了一些常用的 AI 工具,如 ChatGPT 等,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强大的应用潜力。在“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与实践”课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DeepSeek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在教学各环节的强大助力。在备课阶段,教师仅需输入课程主题、教学目标等关键信息,DeepSeek 便能快速生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教案框架,还能依据教师需求推荐相关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习题等,极大缩短备课时间。“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赋能‘四新’专业建设”课程探讨了如何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融入到“四新”专业(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当生命科学遇见人工智能”课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应用,如基因测序、疾病诊断等。这让我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够产生巨大的创新动力。“AI技术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边界”课程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指导。明确了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术写作时,要把握好应用边界,避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这对高校学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重构教学环境、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课程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智能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技术提升”课程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主讲老师详细介绍了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在线教学平台、智能教学软件等。在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紫金港校区智慧教室)“变革传统教与学,打造教育数字变革高地”这一课程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智能化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课程深入讲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该理念强调将学生置于教学核心位置,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知识基础与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二、对自身工作的反思与收获

对高校工作而言,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从专业动态调整到课程体系迭代,从教学质量评估到科研资源配置,AI 驱动的决策系统正在提升高校治理的精准度与前瞻性。例如,通过分析毕业生职业发展数据与行业需求变化,可动态优化专业设置;依托教学行为大数据,能构建更科学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这种“数据驱动 + 人文关怀”的治理模式,既确保了高校发展的战略定力,又保持了应对时代变革的灵活性,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此次研修让我对自身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深刻反思了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收获颇丰。

在工作理念方面,通过研修,我意识到在人工智能时代,工作需要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例如,在处理学生事务、教师服务等工作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前预判需求,主动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等待师生提出问题后再进行处理。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不要恐慌,更不要逃避,可以在瀚如烟海的AI世界里寻找相似案例,了解可能生成的解决方案,获得思路与启发。

在工作方法方面,当前的行政工作流程有时略显繁琐,人工智能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途径。例如,在文件审批、数据统计等工作中,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且容易出现错误。而利用智能办公软件和自动化流程,可以实现文件的快速审批和数据的自动统计分析,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减少人为错误。在信息沟通方面,以往主要通过邮件、会议等方式传达信息,效率较低。现在可以利用智能通讯工具和信息推送平台,及时、准确地将重要信息传递给师生。

在自身能力方面,我深刻认识到必须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往对新技术、新工具的接触和应用较少,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时显得力不从心。未来我需要积极学习 AI 相关知识和工具,如数据分析软件、智能管理系统等,提高自己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学习不同领域的工作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三、未来个人工作中应用人工智能的想法

今后,我会持续关注人工智能在高校行政管理领域的最新应用动态,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主动探索人工智能与日常工作的创新结合点,尝试利用新技术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我还会积极与其他高校的行政人员交流经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案例;学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例如,在开展大型活动或比赛时,各部门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沟通、共享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借助智能匹配算法,实现校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会议室、培训室、比赛场地等资源的智能预约和调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此次浙江大学的人工智能专题研修活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匪浅。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它不仅能够提升行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但技术终究是手段,高校的核心使命仍是守护教育的 “人文内核”:在 AI 高效处理标准化知识传递的同时,更需强化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与价值塑造,让技术成为培养 “完整的人” 的阶梯而非替代者。这要求我们既保持对技术前沿的敏锐捕捉,更坚守教育的本质追求,在变革浪潮中锚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方向,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服务教育现代化的“智慧引擎”。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