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外归来话感受】杨玉龙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海外归来话感受】杨玉龙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3     浏览次数:

  

牛津大学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其本科教育体系(尤其是独特的导师制)堪称高等教育的典范。通过对其教学设计和实践的研究,我获得了深刻而独特的体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牛津大学以“导师制”为核心:个性化深度学习的典范。

第一,核心引擎:导师制绝非点缀,而是牛津本科教育的核心引擎。每周一小时左右的“一对一”或“一对二”辅导,要求学生针对导师布置的题目进行深度阅读、独立思考并形成观点,然后在导师面前进行严谨的阐述、辩论和接受挑战。

第二,主动建构知识: 这彻底颠覆了“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思想的探索者和观点的辩护者。每一次辅导都是一次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极限训练。

第三,即时反馈与引导: 导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思维方法的教练和学术引路人。他们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盲点、逻辑漏洞或知识缺陷,提供精准的反馈和高水平的引导,推动学生不断突破认知边界。

第四,高度责任感: 这种模式对学生要求极高,要求极强的自律性、主动性和抗压能力。无法“隐藏”在人群中,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学术投入和责任感。

其次,“学院制”为基石:营造学术共同体与跨学科氛围。

第一,归属感与认同感: 学院不仅是生活社区,更是学术和精神家园。学生在学院内学习、生活和社交,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第二,跨学科交流: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学者共处一院,在日常交流、正式晚宴(Formal Hall)、各类活动中自然产生跨学科的碰撞与融合。这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包容性和多元思维。

第三,全方位支持: 学院提供学术导师、生活导师、图书馆、食堂、社交空间等全方位的支持网络,营造了一个紧密、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第四,学术共同体意识: 学院培养了强烈的“学术共同体”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学院事务,形成对学术传统和规范的尊重与传承。

再次,“讲座+研讨班”为支撑:广度与深度的结合。

第一,系统知识框架: 由顶尖学者主讲的系列讲座,旨在提供学科的系统知识框架、前沿动态和核心概念。这确保了知识的广度和基础。

第二,深化与互动: 在导师制深度聚焦的同时,研讨班(Seminars/Classes)提供了在稍大群体(通常10-20人)中进行讨论、辩论和协作学习的机会,深化对讲座内容的理解,并练习在小组中表达和交流观点。

第三,互补性: 讲座、研讨班与导师制形成有机互补。讲座提供“面”,研讨班提供“线”,导师制则专注于“点”(深度挖掘和个性化指导)。

又次,严谨的评估体系:过程与结果并重。

第一,“终结性”考试: 牛津本科(尤其是文科)的最终学位等级高度依赖于在第二学年末和第三学年末进行的、极其严格的“终结性”笔试(有时包含口试/实践)。这种“一考定乾坤”的模式压力巨大,但也促使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知识整合和深度复习。

第二,过程性作业: 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是大量的导师作业(Tutorial Essays)。这些作业虽然没有直接的分数计入最终学位,但却是衡量学习进展、获得反馈、训练学术写作和论证能力的关键环节,是通往最终成功的基础。

第三,学术诚信: 对学术规范的严谨要求(如引用、原创性)贯穿始终,是评估体系不可动摇的基石。

最后,“学术至上”的文化氛围:追求卓越与独立思考的风气。对知识的纯粹追求:牛津弥漫着一种对知识本身纯粹的热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学术成就是最受尊重的价值。挑战权威与批判思维:鼓励学生挑战既有观点、质疑权威(包括导师),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是其核心目标。课堂和辅导中的辩论是常态。严谨治学:强调论证的严谨性、证据的充分性和表达的精确性。任何观点都需要扎实的学术支撑。丰富的学术资源: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体系)、博物馆、实验室以及频繁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为学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学术资源环境。

牛津大学的本科教学设计是一个精密的、历史沉淀深厚的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导师制驱动深度、个性化的主动学习,依托学院制构建支持性的学术共同体和跨学科环境,辅以讲座、研讨班保证知识广度,并在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氛围中,以严谨的评估作为最终检验。研修其模式,最深刻的体会在于其对“深度思考、主动建构、严谨治学、独立精神”近乎苛刻的追求。它代表了一种精英教育的理想形态,其精髓在于将学生置于知识探索的中心,并给予最高水平的挑战和支持。理解和借鉴其理念内核(如深度互动、批判性思维培养、学术共同体建设),远比照搬其形式更具现实意义。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