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王元元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研修心得】王元元浙江大学研修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08     浏览次数:

  

这个夏天的AI专题研修,像一场及时雨。从金小刚老师的《AI工具实操应用》到李艳教授的《数智技术赋能教科研》,再到冯毅萍研究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我仿佛经历了一次从“技术小白”到“教育重构者”的思想蜕变。如果说过去我对AI还停留在“ChatGPT写论文”的粗浅认知,那么现在,我真实地触摸到了教育变革的风暴中心——AI不是替代者,而是教育进化的催化剂。

一、“原来世界已经走这么远了”:认知颠覆的三次冲击

金小刚老师的“工具箱革命”,他展示的DeepSeek案例让我震撼:一个国产大模型,竟能以十分之一的算力成本媲美GPT-4!更触动我的是那些政府办公场景——AI自动生成公文、解读政策、甚至开党会纪要。作为总担心“技术脱离实际”的高校老师,我突然意识到:当基层公务员都用AI处理民生诉求时,大学课堂怎能还在PPT里打转? 最戳中我的是那句话:“AI不一定取代人类,但善用AI的人会取代不会用AI的人。”这让我连夜注册了DeepSeek账号,把课程PPT丢进去测试——结果它三分钟生成的思维导图,比我手工整理两小时的更清晰。工具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工具的漠视。

李艳教授的“教育警报”,她引用的UNESCO报告像一记警钟:当学生用AI完成作业时,我们还在争论“是否算作弊”?她团队在浙大的调研数据更让我坐立不安——76%的学生用生成式AI辅助学习,但仅12%的教师系统指导过用法。这暴露了残酷的现实:学生在“AI黑市”自学成才,教师却困在传统评估体系里焦虑。尤其当她提到“批判性思维退化风险”时,我瞬间理解了自己的矛盾:既怕学生依赖AI丧失思考,又怕自己拒绝AI落后于时代。

冯毅萍老师的“未来教室”,浙大控制学院的“四课堂融通”设计彻底颠覆我对工科的想象。他们的学生不是在仿真软件里点按钮,而是在数字孪生工厂里调度的“工业指挥官”。当我看到学生用AI大模型生成个性化实验场景(比如对着机器人说:“检查货架,按割草机路径走”),突然想起自己还停留在“课后扫码看视频”的“伪混合教学”阶段。最启发我的是这句话:“教与学要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悟道求业生惑’。”当AI能解答所有标准问题,教师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引导学生提出“AI答不了的好问题”。

二、“我的课堂急需一场手术”:三点深度反思

1、知识权威的瓦解 VS 思维教练的重生:过去我自豪于“把复杂理论讲透”,但金小刚展示的DeepSeek政策解读案例让我惊醒:AI三秒就能解析《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办法》,我的讲解优势何在?李艳的数据点明出路:教师的核心能力正在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训练”。就像她团队发现的:ChatGPT对论证的反馈精准率达91.8%,但缺乏对“观点矛盾性”的深度追问——而这正是我该发力的地方。

2、评价体系的瘫痪 VS 能力罗盘的重构:看到冯毅萍老师的学生用AI协作拿下智能制造大赛一等奖时,我反思自己的期末试卷:那些选择题还能测出什么?李艳提到的“涌现现象”启发了我:当AI能完成低级认知任务(记忆/理解),评价必须升级到创造、决策、伦理等高阶维度。

3、学科壁垒的枷锁 VS 跨界能力的锻造:冯毅萍老师展示的“T型人才模型”让我汗颜。她要求学生既懂控制理论,又能用AI优化供应链——而我的课程还局限在专业目录里。金小刚举的政府案例更直接:未来需要的是“会问问题的跨域翻译者”。比如懂教育的要会调模型参数,懂算法的要理解政策逻辑。

三、“行动清单:从明天开始的微革命”

这场研修给我的不是答案,而是行动的勇气。我的暑期计划表已贴满便签:1、课堂改造:把冯毅萍的“游戏化教学设计”融入概论课:用AI生成行业危机事件,小组竞争解决方案。2、伦理防线:第一堂课就签署《AI使用公约》,重点强调“数据隐私红线”(如病例/问卷数据绝不喂给AI);建立“AI审计小组”:随机抽查学生作业的AI使用痕迹。

结课时,李艳教授的那页PPT在我脑海久久不散:“当知识获取变得廉价,教育的价值正回归本质——培养质疑的勇气、共情的能力、向善的抉择。”是的,AI能写诗,但写不出“朱门酒肉臭”的悲愤;能解方程,但算不清“义利之辨”的千古难题。这次研修让我确信:教师不会被替代,但必须进化——从知识的“搬运工”,变成思想的“炼金术士”,用AI之火淬炼出属于人类的智慧光芒。

此次研修是一次思想淬炼与能力升级。我深刻体悟到:人工智能不是教师的替代者,而是教育进化的催化剂。唯有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技术创新的锐度、学生中心的温度融为一体,方能培养出驾驭智能时代的“新质人才”。未来的教育图景必将是“人机协同、知行合一”的智慧生态,而教师的核心使命始终未变——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唤醒灵魂。新学期,我会带着敬畏与兴奋推开教室的门,对学生们说:“欢迎来到人与AI共舞的时代,让我们从互相提问开始。”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