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校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5月14日至16日,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各教学单位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教学骨干、教学管理干部等35名教师赴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入学习交流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先行先试 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成熟模式
上海市是全国较早推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地区,经过持续的建设和完善,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上海模式”,为全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一套有价值、可参考的“上海经验”。上海中医药大学较早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该校是将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典型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实践证明: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纯粹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建设经验先后受到国家和上海市的广泛认可,并逐步推广。今年1月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到该校听课指导工作,并充分肯定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交流学习 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认识
在学习交流中,我校教师先深入课堂,集中观摩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教授主讲的《人体解剖学》专业课。该门课程教学最主要的媒介就是来自于遗体捐献的“大体老师”。主讲教师张黎声精心设计了30分钟时长的“人体解剖学第一课”:介绍遗体捐献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并用丰富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和案例,来诠释遗体捐献的意义。为加深理解,张黎声老师充分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带着学生参加红十字会的遗体捐献活动,上门与遗体捐献者家属座谈。“第一课”庄严肃穆的仪式以及座谈,让学生们深受感动。几乎每一名学生在实验报告中,都写到了将来要以“仁心仁术”报答“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随后,我校教师与张黎声,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智强,,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相关院系教师代表座谈交流,气氛活跃。
围绕交流主题,上海中医药大学全面介绍该校课程思政工作建设经验。一是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是当前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要点难点。二是每一门课程都值得深入挖掘。要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进而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要注重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抓住思政素材关键点和闪光点与专业学术的紧密度,从小处入手,点亮学生专业学习专注度,从而引发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三是要强化专业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协同建设效应。要从专业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课程思政实施,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四是要形成共识,统一行动。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院要负责。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者,要最大限度激发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热情。学院是学校办学重心所在,学院对课程思政工作负有主要责任,要统筹协调资源,做好支持保障。
集中研讨 开启课程思政建设的美好局面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调研学习结束后,相关学院正在积极组织学习课程思政建设经验。5月18日,林学院召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暨竞赛练兵工作推进会,集体学习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是“老话题、新任务”,“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5月18日,经管学院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通过讨论,与会教师们对“课程思政”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深刻领会到“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言传身教,示以美好,授以希望”。同时,与会教师表示,今后要努力成为有意识的课程思政者,使各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形成合力,同向同行,协同育人。5月18日、20日,资环学院召开了两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训研讨会,会议要求要提高“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责任认知,每一门课程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
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谋划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精准培育、逐步提高,分阶段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逐步实现在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最终形成西农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