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踏上牛津大学暑期教学研修的学习征程,内心满是崇敬与期待。牛津,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学术荣光的殿堂,于我而言,是知识与思想的圣地。然而,在沉浸式的学习与交流后,这段经历于我,既是一场对学术圣殿的朝圣,更是一次打破认知迷思的祛魅之旅,让我对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自身思政课教学工作有了全新且深刻的思考。
一、朝圣:触摸学术殿堂的精神内核
牛津大学,在无数教育者心中,是高等教育的巅峰象征。走进牛津的校园,那古朴的建筑、静谧的图书馆、充满智慧气息的研讨室,每一处都在诉说着学术的传承与坚守。在暑期展望计划的课程里,我深切感受到牛津对知识纯粹性的执着追求。
(一)教学法研究:严谨与包容的交融
课程中关于“Pedagogy in the UK and Beyond”(英国及其他地区的教学法)的内容,展现出牛津在教学法研究上的深厚积淀。从对英国本土教学法的系统梳理,到与中国、西方其他教育体系教学与学习的对比,再到剑桥教学传统与变革的探讨,都体现出一种严谨且包容的学术态度。
牛津的学者们并非固步自封于自身的传统,而是以开放的视野,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比如在对比中西方教学体系时,他们既肯定中国教育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学生基础扎实等方面的优势,也客观分析西方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上的特点。这种对知识的包容与对真理的不懈探索,正是学术殿堂的精神内核之一。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以包容的心态借鉴其他学科、其他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丰富思政课的教学维度,让学生能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思政理论。
(二)课程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匠心
在“Curriculum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课程设计:原则与实践)单元,我看到了牛津在课程构建上的匠心。其强调设计有效、包容且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课程,注重建构性对齐、学习成果、评估设计以及数字工具、就业技能和跨学科方法的整合,还有课程去殖民化和多样化的策略。
这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兼顾知识深度与广度,关注时代需求的课程设计理念,让我深刻体会到牛津作为顶尖学府,在教育育人上的责任与担当。例如,在整合数字工具方面,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到当下数字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将相关技能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在跨学科方法运用上,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观思政课,我们也应在课程设计上多下功夫,既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育人目标,也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发展、职业规划等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对自身全面发展的助力。
二、祛魅:打破对“名校”的刻板印象
长久以来,“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在人们心中被赋予了太多光环,仿佛它们的一切都是完美无缺、高不可攀的。但通过此次学习,我逐渐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完成了一次“祛魅”。
(一)名校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在“Staf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in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教职工专业发展与幸福感)以及 “Fostering Student Wellbeing in Higher Education”(培养高等教育学生的幸福感)单元的学习中,我了解到牛津同样面临着教职工职业发展压力、工作与生活平衡问题,学生也存在心理健康、学业压力等诸多现实困扰。
比如,教职工在学术研究、教学任务以及行政事务之间常常面临时间分配的难题,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容易引发职业倦怠;学生在激烈的学业竞争、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下,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时有发生。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牛津这样的顶尖学府,也和其他高校一样,需要面对教育实践中真实存在的、关乎 “人” 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如何为师生创造更健康、更支持性的环境。名校并非遥不可及的 “神话”,而是也在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机构。这也让我在思政课教学中,更能理解学生可能面临的各种压力与困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二)名校的成功源于持续努力与创新
名校的成功并非源于“天赋异禀”,而是源于持续的努力与创新。在“Integrating AI into Teaching and Student Support”(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和学生支持)单元,牛津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智能辅导系统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不断尝试利用新技术提升教学与支持服务质量。他们会组织教师开展相关培训,学习如何运用AI工具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个性化辅导学生;也会收集学生反馈,不断改进AI应用的效果。
在“Beyo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本科以上教育)单元,牛津也在积极应对终身学习的时代需求,探索研究生教育、职业发展等领域的新路径。比如,为研究生提供更多跨学科的研究机会,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等。这让我明白,牛津的卓越并非天生,而是源于其始终保持着对教育变革的敏锐感知,不断自我革新、勇于尝试的精神。名校的“光环”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辛勤耕耘与创新探索。这启示我在思政课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三、思政课教学的启示:在朝圣与祛魅中前行
此次牛津之行的朝圣与祛魅,为我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启示,让我得以在对比与反思中,探寻思政课提质增效的路径。
(一)坚守思政课的“精神圣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从牛津对知识纯粹性、对育人责任的坚守中,我更加坚定了思政课的价值追求。
在教学内容上,要始终保持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内涵,将党的创新理论讲准、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与优越性。同时,也要像牛津那样,以开放包容的视野,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结合中国实际,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态度上,要秉持严谨认真的学术精神,对待每一个教学知识点都要深入研究、反复推敲,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以自身对思政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讲解党史时,要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确保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意义等准确无误,通过严谨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思政课的严肃性。
(二)破除思政课的“刻板迷思”
长期以来,思政课也面临着一些刻板印象,如“说教式”“枯燥乏味”等。此次牛津的祛魅之旅,也让我思考如何打破思政课的这些“迷思”。
一方面,要正视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思政课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如学业压力、职业规划、价值选择等,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像牛津关注师生幸福感一样,思政课也要成为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贴心课”。比如,在讲解“人生价值”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指导意义,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牛津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教育,思政课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慕课、短视频、虚拟仿真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同时,借鉴牛津的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思政课中引入更多生动鲜活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实践调研等活动。例如,在讲解“社会主要矛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调研身边的民生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时代,践行“大思政”理念
牛津的课程中多次强调教育要面向未来,关注时代发展需求。思政课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课程,更要立足时代,践行“大思政” 理念。
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到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同时,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之间、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像牛津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协同推进教育一样,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交流合作,分享教学经验、研讨教学难题,形成教学合力;思政课也要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例如,在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中,共同设计教学案例,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
四、结语
牛津大学暑期展望计划的学习,于我而言,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朝圣,让我汲取了顶尖学府的精神养分,更加坚定了思政教育的初心与使命;祛魅,让我以更理性、更客观的视角看待名校与教育,为思政课教学创新破除了思想枷锁。未来,我将带着此次学习的收获与思考,在思政课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努力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始终以朝圣般的虔诚对待思政教育事业,同时以祛魅后的清醒与勇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让思政课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