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外归来话感受】侯晓萍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海外归来话感受】侯晓萍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2     浏览次数:

  

作为一名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的一线教师,我有幸于这个暑期跨越重洋,参与牛津大学为期两周的高等教育创新与包容性教学研修课程。这段经历并非简单的“取经”,而是一次深度的对话、反思与激荡。它让我得以站在一个被誉为世界学术极点的窗口,回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结合我所从事的水利工程专业与主讲课程(工程图学、智慧水网工程等),对未来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更为清晰和坚定的构想。

一、研修核心内容回顾与跨文化反思

本次研修课程设计精良,共包含六个单元,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创新(Innovation)”、“包容性(Inclusivity)”和“福祉(Wellbeing)”三大核心支柱展开。

1.关于AI赋能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全球共思

单元一“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与学生支持”是与我当前研究领域(智慧水网工程)及教学创新探索最为紧密的部分。牛津同仁们展示的AI应用场景,从智能辅导系统、自适应学习平台到生成式AI的学术应用,其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对于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和学术诚信的“临界意识”和前置性伦理探讨,体现了其一贯的审慎学术传统。

然而,在此领域,我深切感受到中国高校并非追赶者,在诸多方面已是并行者甚至引领者。我国在AI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地的速度上举世瞩目,特别是在“AI赋能教学”的创新探索上,其规模与力度已远超英国高校通常所见的试点项目。国内众多高校,包括我校已广泛部署智慧教室、在线教学平台与学习分析系统,并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虚拟仿真实验(如水利工程仿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所探讨的“AI个性化学习”,在国内已通过精准推送学习资源、智能评图(尤其在工程图学领域)等实践逐步成为现实。牛津所强调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核心理念与我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智慧高度契合。差异或许在于,牛津因其学院制传统和极高的师生比,在“人性化”交互的精细度上仍有其优势;而中国高校则凭借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技术整合效率,在“规模化”因材施教方面走在了前面。这并非优劣之分,而是路径差异。我们的挑战在于,如何在高速技术融合中,始终保持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追问,并建立起与之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规范体系。

image.png

小组汇报:阐释“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

2.关于教育学比较:传统惰性与创新张力的中西镜像

单元二“英国及全球教育学”和单元四“课程设计:原则与实践”引发了关于中西方教学体系差异的深入思考。牛津与剑桥的导师制是其精英教育的瑰宝,强调一对一的深度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反思性实践”贯穿教学始终。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学术独立性与创新能力,但其背后是巨大的资源投入。

反观我国,包括西农在内的中国高校,更侧重于系统化的知识传授和扎实的技能训练,在大班授课中保证教学的基础质量与公平性。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高校近年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上步伐迅猛。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到项目式学习(PBL),我们正在积极吸收全球先进理念,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实践路径。西农在新农科、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的融合,便是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中心模式。牛津大学提出的ABC学习设计法(ABC Learning Design)等课程设计工具,其核心理念——“构建一致性”(Constructive Alignment)——与我国强调的教学大纲规范性与学习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实乃异曲同工。差别在于,我们的课程设计有时更侧重于宏观的政策驱动和标准化落实,而牛津则更侧重于微观的教师自主性和学术创新的自由度。未来的方向,应是兼收并蓄:在坚持系统性优势的同时,赋予教师更大的课程设计创新空间,并探索在大班制下有效实现个性化指导的技术与制度路径。

image.png

“ABC学习设计法”教学研讨

3.关于终身学习与师生福祉:超越学术的育人维度

单元三“本科后教育”和单元五、六关于师生“福祉”的内容,带来了观念上的重要触动。牛津将研究生视为“早期学者”,注重培养其独立研究与创新能力,并将终身学习、微证书体系视为大学对社会责任的延伸。这对于我校水利专业面向行业技术快速迭代(如智慧水利、BIM技术、碳中和目标下的水系统重构)培养高端人才具有重要启示。

尤为深刻的是其对“福祉”(Wellbeing)的系统性关注。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设定界限”、“积极倾听”、“GROW模型”等具体策略,融入到了课程设计、评估反馈、师生关系乃至机构政策中,将其视为学术卓越的基石而非附属品。这一点是我国高校过去相对忽视,但现在正在急速补强并有望实现超越的领域。我国高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协同机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网络。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学生对心理支持和情感连接的需求愈发凸显,我们的系统化优势正在显现。教师发展方面,国内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功能日益健全,但在支持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生活平衡方面的精细化、人性化举措,仍有提升空间。牛津的经验提醒我们,一流的学术产出离不开一流的健康生态系统,技术的冰冷更需要人文的温暖来平衡。

二、基于研修启示的水利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基于以上思考,我计划将本次所学、所思、所感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我主讲的《工程图学》和《智慧水网工程》两门课程中进行如下改革尝试,旨在构建一个“AI赋能、学生中心、思创融合、关怀赋能”的新型教学模式:

设想名称:“AI赋能的《智慧水网工程》PBL教学与关怀支持体系构建”

1.教学理念重构:从“技术传授”到“智慧共生”

明确课程核心目标不仅是传授智慧水网的技术知识(如IoT、大数据、AI算法、数字孪生),更是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复杂水系统问题的“智慧”,包括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伦理抉择能力和终身学习意愿。将“福祉”理念嵌入课程,关注学生在应对复杂挑战时的心理韧性与团队协作体验。

2.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创新:

(1)AI驱动的个性化与自适应学习路径:

利用国内先进的AI教学平台(如雨课堂、智慧树等),构建《智慧水网工程》知识图谱。

开发或引入智能导学系统,根据学生前序课程基础(如水利工程、编程、算法)和学习行为数据,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文献、案例、视频)、难度适配的练习项目及进阶路径。

在《工程图学》中,强化AI评图工具的应用,对学生的制图作业进行即时性、形成性反馈, 给予教师更多时间用于更深层次的设计理念指导和创新思维激发。

(2)“虚实结合”的PBL项目实践:

围绕“智慧灌区设计”、“城市智慧水务系统优化”等真实问题,设计系列项目式学习项目。

虚拟侧: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以及我院预计搭建的数字孪生实验环境,学生团队可在虚拟空间中大胆设计、模拟运行、反复试错、优化方案,极大降低实践成本和风险。

实体侧:结合西农在西北地区深厚的农业水利实践基础,将项目与陕西杨凌示范区、宁夏节水灌溉基地等实体项目对接,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将最优方案尝试进行小规模实地验证或作为地方决策参考。

在此过程中,AI工具将作为学生的“协作伙伴”被鼓励使用,但同时需附上“使用说明”,阐述其贡献与局限性,以培养学术诚信和批判使用能力。

(3)与课程思政融合:

在案例教学中,重点剖析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浙江数字化河长制、深圳智慧水务等领先实践,通过细致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行业自信心。

将“水利行业伦理”、“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双碳目标下的水系统转型”等话题纳入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背后的价值取向,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3.评估与反馈体系改革:

(1)采用多元化评估:减少期末笔试权重,增加项目式学习项目成果(设计报告、模型、演示)、过程参与度、AI工具使用反思报告的占比。

(2)落实“Making Feedback Matter”: 借鉴牛津的反馈策略,利用数字化工具提高反馈效率,同时设计“反馈-反思-回应”闭环。要求学生在收到评语后,撰写简短反思,说明如何将反馈用于后续学习,使反馈真正成为促进学习的对话。

4.师生支持与福祉关怀嵌入:

(1)明确界限与期望:在课程开始时,便通过“师生学习契约”明确沟通渠道、响应时间、学术规范要求,管理双方预期,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2)嵌入福祉模块:在课程中增设 “学术诚信与AI工具使用指南”工作坊,提供校内外支持资源信息。

(3)导师角色强化:在项目式学习项目中,我的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教练和导师,运用所学的“积极倾听”和“GROW模型”指导学生设定目标、克服困难、实现成长,更关注其学习过程和身心健康。

牛津之行,是一次价值的重估与视野的刷新。它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守与创新,也更客观地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与独特优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扎根西部、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与牛津的全球视野和学院传统固然不同,但追求卓越育人、贡献人类知识的本质是相通的。我们无需妄自菲薄,亦不可闭门造车。真正的价值在于,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进行创造性融合,将先进技术与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进行深度化合。

作为水利专业的教师,我深知水利工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而智慧水利是未来所向。培养出能驾驭未来技术、心怀家国天下、保持身心健康的新时代水利工程师,是我的职责所在。此次研修所汲取的养分,将转化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具体行动,努力在渭水之畔,培养出既能用智能算法解析江河脉搏,也能以人文关怀守护绿水青山的卓越人才,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水利事业贡献西农智慧与力量。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