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交流合作 > 【海外归来话感受】(5)经管学院学院李政道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海外归来话感受】(5)经管学院学院李政道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9-12-24     浏览次数:

  

【编者按】2019年8月11日至9月1日,我校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研修活动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学员由来自全校的20名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组成。本次研修活动主要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聚焦课程及教学大纲的设计、有效教学方法、教学支持与反馈、教育技术应用等内容展开,共有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5所英国高校的26位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教学工作坊、示范课、研讨课等方式带领学员们深入了解牛津等世界顶尖大学管理、学术及教学体系的运行情况。为扩大培训效果,研修学员撰写完成了学习报告并在各自学院进行了海外研修经验分享汇报。本系列报道将陆续刊出学员总结报告,旨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分享本次海外研修成果。

本人于2019811日至91日,参加我校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研修活动,现将本次收获及成果、体会及启示、下一步打算和建议汇报如下:

收获及成果

在为期二十天的“牛津教师发展”项目培训中,主要由来自牛津大学教学、科研一线的老师为我们授课,授课内容涉及英国和牛津大学高等教育概况、牛津大学教学理念与方法、牛津大学教学辅助技术资源服务与就业支持、以及英国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案例分享和工作坊以及实地参访等形式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培训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作为学员虽然不免感到疲惫,但充实紧凑的日子中难得重新体验了做回学生的那种简单的快乐。二十天的培训让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课程结束后通过梳理和消化,择其要点总结如下:

1.英国和牛津大学高等教育概况

牛津展望和全球发展中心的学术主任Dr. Lynn Robson首先为我们做了《牛津大学概况》的报告。牛津大学作为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早在1096年就已开始教学活动,与中国的联系主要有两个里程碑事件,1685年迎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Shenfu-Tsung,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成为摄政公园学院荣誉院士。经过800多年的发展,牛津大学已成为公认的世界顶尖学府,在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中名列第一,学校拥有超过250项本科课程以及超过300项研究生课程。谈到英国大学招生,Robson博士向我们介绍了英国大学招生系统UCAS,在耗时一年的录取过程中,大学主要基于申请者在校期间学业成绩、Level A成绩(相当于国内的高考)、在校期间的作业、个人陈述、教师推荐信和面试等六部分表现对是否录取该申请者做出评判。

牛津大学在建校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学院制与学部制交叉网络的组织结构(见图1),Robson博士做了有趣的比喻,学院与大学的关系类似于联邦制国家中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学院在招生、教学、财政等当面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二者各司其职、协调发展。对于这一独特的组织结构,牛津展望与全球发展中心主任Dr. Shidong Wang在《东西方大学的教学比较》报告中进行了更为详细和生动的说明,在牛津大学的建校过程中,首先由学院发展出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后来来自不同学院的同一学科的研究人员形成了基于学科的学部组织,学院制与学部制的交叉网络就此形成,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大学系统。从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牛津大学独特的组织结构是一套自下而上的组织和治理结构,而这一组织机构天然地为跨学科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国际化视野提供了组织基础。

1.jpg2.jpg

1 牛津大学学院制与学部制的网络组织结构

牛津大学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核心特征便是具有浓厚学术精神的“导师制”教学传统(见图2)。对于这一点,Robson博士和前英国雷丁大学教授、现任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Dr. Matthew Nicholls都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和生动的说明。“导师制”源于苏格拉底问答法,是教师对小团体学生实施的、极具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它代替常规班级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制在牛津39个学院中已经正规化和制度化,“导师制”在牛津大学至今已有7个世纪的历史,一直是镶嵌在牛津大学皇冠上的一颗耀眼的宝石。Robson博士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导师制”,令人印象深刻,她说“Test everything, hold onto what is good”。Nicholls博士则以他所教授的古典学为例说明导师制在本科学习生涯的各个阶段是如何实施的,并对学部的课堂授课与学院的导师制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从中我们了解到学部的课堂授课侧重在基本概念和知识框架,而学院的导师制教学更偏重根据学生兴趣量身定制的内容,学生通过与导师和学院同学的互动来学习知识。

3.jpg

图2导师制教学模式

除了上述内容,来自凯洛格学院的Dr. Ariel Lindorff和来自历史学部的Dr. Oliver Cox还分别对在牛津大学开展科研工作进行了介绍。其中,Lindorff博士详细介绍了牛津大学对科研人员提供的各种支持政策,包括各种培训课程、基金申请支持、以及来自资深同事的指导等。Cox博士则以他所领导的牛津人类学研究中心为例对如何在牛津大学开展科学研究进行了生动的说明。

2.牛津大学的教学理念

牛津大学毕业生、前伦敦城市大学荣休教授、现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访问教授、著名亚太人力资源管理专家Prof. Chris Rowley在《知识是什么以及如何被分享》的报告中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就知识分享和管理的必要条件——组织文化和系统进行了阐述。Rowley教授认为知识除了客观理性易识别的显性知识外,还包括大量主经验性不易识别的隐性知识,而组织的知识则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公司的知识产权等。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进行知识分享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知识分享和管理的文化建设,即建立学习型组织,这其中有五大支撑因素,包括了国家的文化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知识分享的另一必要条件是系统的建立,包含了创造、存储、转换和应用四大成分。

来自社会政策学部的Dr. Antonina Santalova在《教育的有效性》报告中对不同高校教育有效性的差异进行了论述。她认为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包含四个关键环节:输入、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以及最终产品。研究表明造成不同高校教学有效性差异的原因除了家庭背景外,还有Edmonds五要素(1979),即强烈的教育领导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高期望、对基本技能的重视、安全和有秩序的氛围、以及经常对学生进行评估。Santalova博士在报告的末尾提出的问题非常值得思考,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如何在不同的因素间进行权衡以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如何兼顾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东西方的教学理念差异是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牛津大学教育咨询与发展中心的Prof. Liz Browne认为,东方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应侧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西方则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兴趣,进而通过提问和钻研获得知识,即基于活动、体验的角度而不只是知识的获取和存储。学习理论发展至今,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等几种,而学习者通常也具有不同的风格,主要分为活动分子、反思者、理论家和实用主义者,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应采用更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习者的研究不仅包括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究竟希望从高等教育中获得什么以及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也是非常有趣和实际的话题。肯特大学高等教育学习中心主任Prof. Kathleen M Quinlan基于她最新的研究项目和论文进行了讲述。传统研究认为,学习者通过高等教育希望学习课堂讲授的内容、结交新朋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不只是这样,新时代的学习者希望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他们的梦想和希望,而高等教育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支持。通过Quinlan教授大范围的调研和访谈,她发现在高等教育中处理好学习者的四个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即学习者与专业、同学、老师、自身的关系,调研也表明,学习者通过高等教育最希望获得的体验依次如下,开发专业兴趣、应用所学知识、获得成长、与同学的互动、与老师的互动。上述几个方面与高等教育是否符合学习者的预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基于此,Quinlan教授提出了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原则框架。对于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Quinlan教授从概念模型出发,通过大范围的学生调研,发现可从五个方面着手激发学习者兴趣,分别是在意学生、引导思考、相关性和实用性、新奇、学习区。

3.牛津大学的教学方法

牛津大学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院“导师制”教学传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核心特征,但是在学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点呢?牛津大学教育咨询与发展中心的Prof. Liz Browne结合《创新教学报告》、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了讲授。在《创新教学报告》中,对各种创新教学方法的阐述结合了教学的两大要素,一是如何关注发挥学习者的潜能,二是要注意在培养学习者成为学习能手时所需的关键技能,包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评估观点是否有效以及形成合理结论的能力。各种创新教学方法包括:间隔学习、创试科学、开放课本、飞跃后社会真相、群际移情、沉浸式学习、学生主导的分析、大数据探究、基于内部价值观的学习、人本知识建构社群等。Browne教授在讲授中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分为10个小组,分别讨论其中一种创新教学方法,然后分享小组的讨论意见,在分享中,各小组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方法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整个过程既学习了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亲身参与了翻转课堂的实践,而且对Browne教授之前讲授的不同学习者学习风格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教学传统使得学习者在与导师和同学的互动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可以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热情。研究表明,被动学习最多只能使学习者掌握50%他们所听到和看到的内容,但主动学习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写作、实践将这一比例提高到90%,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见图3)“导师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每周定期的作业、汇报、研讨和评估和最后总结性评估的制度化举措和高负荷的学习任务,使得学习者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主动学习中。关于这一点,前英国雷丁大学教授、现任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Dr. Matthew Nicholls也以他所教授的古典专业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4.png

图3 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的困难就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研究表明,在整个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只能在较短时间内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关于这一点,来自沃尔夫逊学院的实验心理学研究人员Dr. Nir Shalev结合自身的研究做了精彩生动的讲授。他认为注意力是认知的看门人,在目标和显著性之间做权衡,我们需要用目标来引导注意力。注意力在目标与显著性之间的权衡和竞争使得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可以通过识别教学环境中具有显著性的干扰因素、减少多任务等方式改善这种状况,但是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魔力方法可以完全解决这个困难,目前研究者正在研究新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注意力忧虑,例如认知训练、冥想训练、脑刺激等。关于冥想训练,精神病专家、临床心理学家Dr. Clive Sherlock结合他正在从事的基于东方禅学和内心情绪训练的适应实践疗法进行了非常生动的讲授,在讲座的最后,Sherlock博士引用隋代禅宗大师僧大师《信心铭》说的开篇作为结尾“至道无,唯嫌拣择”,引人深思。

对于教学过程中具体环节的做法,不同的授课教师从各个环节入手进行了细致的讲授。来自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首席讲师Dr. George Roberts就课程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他首先提出主动学习、对话式学习的几大原则,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Kolb经验学习循环和Bloom教学目标分类学,并对在具体课程中如何实践这些原则进行了讲解。肯特大学高等教育学习中心主任Prof. Kathleen M Quinlan则对教学目标和产出做了全面的论述,她认为教学目标根据对学生或是教师的关注、以及对研究内容或研究过程的关注的差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教师应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选择更侧重学生为焦点的教学目标。前牛津大学辅导咨询服务协调人、现同行联结支持(Connect Peer Support)创始人Anne Ford女士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对有效提问和聆听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生动的讲解。

对于师生都非常关注的教学评估与反馈,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学术政策和质量办公室主任Dr. Liz Turner对英国大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英国,目前对于大学的政策性规范主要有:颁布于2017年的高等教学和研究法案、成立于2018年的学生办公室、发布于2018年的确保学生成功的规范框架、对单个大学进行评估的质量保证机构,在这些规范作用下,目前英国范围内质量保证框架主要有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分级、教学卓越和学生成就框架(包含了全国学生调查、满意度调查等)。Turner博士和Roberts博士结合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对高校在当前新系统下的实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其中学期内多次评估、课程内按模块评估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上述课堂讲授内容,培训项目还采用教学观摩、教学案例分享和工作坊等形式带给我们更具体、直观的体验。其中,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博士、现牛津大学圣休斯学院导师、社交媒体红人Dr. Tom Crawford的数学课观摩令人耳目一新,Crawford博士以自己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在运动兴趣的指引下从自身专业角度开展研究的,并以足球运动中著名的“香蕉球”为例进行了讲解。来自潘布鲁克学院的政治学讲师Dr. Mattias Dilling则结合自身政治学教学案例对几种不同教学方式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讲解,主要包括基于学科的途径、认知途径、基于绩效的途径。牛津大学毕业生、前伦敦城市大学荣休教授、现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访问教授、著名亚太人力资源管理专家Prof. Chris Rowley则通过教学工作坊的形式和我们一起讨论了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4.教学辅助技术、服务、资源和就业支持

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何有效地利用新技术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是很多高校和教师关心的问题。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和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在这方面并不保守,来自牛津大学技术增强学习(TEL)团队的Dr. Xavier Laurent和Dr. Fawei Geng对牛津大学目前在教学中采用的系统平台和各项技术进行了详细和生动的讲解。目前牛津大学采用的系统为Canvas平台,并在该平台上集成了教学过程所需的各项技术,例如慕课平台edX、提问工具、协作工具、讨论和实践工具、内容生产工具等(见图4。并以古典建筑课程为例,向我们实地展示了VR、AR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通过佩戴头盔切实感受到新技术在课堂教授中起到的惊奇效果。对于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来自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Dr. Laura Larke对各种新技术教学手段的优缺点进行了讲述,并对大家关注的新技术教学带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回应,她认为虽然新技术教学可能带来譬如屏幕时间增多、技术成瘾等问题,但技术并不是这些担忧的唯一原因,其他非技术的因素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不能因噎废食。对于教学中新技术的使用,Laurent博士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技术只是辅助、教学才是根本。

5.jpg

图4 牛津大学Canvas教学平台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牛津大学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了完善、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服务。前英国雷丁大学教授、现任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Dr. Matthew Nicholls在《牛津大学教学资源》的报告中对牛津大学现有的教学资源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从中了解到,在前文提到的英国教学卓越和学生成就框架下,对高校能提供给学习者资源的水平进行了分级,分别为金、银、铜三级。牛津大学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和全面的支持,例如100余所图书馆、以及实验室和研究设备、各类博物馆和展馆等,其中包括仅次于大英图书馆的全英第二大图书馆Bodleian图书馆,藏书超过1300万册,以及藏品丰富仅次于大英博物馆的世界第一所大学博物馆Ashmolean博物馆等。除此以外,牛津大学还提供了全面、周到的各项服务,例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对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的各种支持政策,包括各种培训课程、基金申请支持、以及来自资深同事的指导等。

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也是牛津大学非常重视的。来自社会政策学部的Dr. Antonina Santalova在《毕业生雇佣能力》的报告中认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社会资本等软技能、以及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来自牛津大学就业服务中心的Dr. Hugh Lailey对该中心的运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该中心的运行原则、种类繁多的运行项目和各项服务等,并用数据和图表对牛津大学毕业生流向和该中心的工作成效进行了展示。其中,该中心用来对毕业生进行档案侧写的工具——LITMUS和中心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所提供的各项支持服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以外,牛津大学创新工场——Foundry为牛津大学学生提供了创业方面的各项支持和服务,该中心成立于2017年10月,面向所有牛津学生开放,提供包括培养企业领袖、技术能力提升、以及企业孵化器等服务,成立至今,孵化了众多牛津学生的创业项目。

5.实地参访感受英国教育和文化

二十天的培训中,我们通过实地参访其他高校和博物馆更加切身体会了英国的高等教育和文化。我们实地参观了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温斯特大学、剑桥大学、以及著名的Ashmolean博物馆。在参访中,对我触动较深的一点是,无论是顶尖学府,譬如牛津、剑桥,还是排名一般的高校,例如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温斯特大学,都在学生教学、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全面、丰富、周到的资源、服务和支持。在培训中所接触的每一位教师、助教以及接待人员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英国的礼仪文化,尤其是来自牛津管理咨询公司的负责人Emma Murray女士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英国的礼仪文化,并通过情景剧的方式生动地进行了示范。牛津大学毕业生、前伦敦城市大学荣休教授、现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访问教授、著名亚太人力资源管理专家Prof. Chris Rowley则以《英国价值观和文化》为题,以英国为例对国家民族的刻板印象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英国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此外,到访牛津第一天下午的大学参观让我们感受到牛津无处不在的校园荣誉文化及其对毕业生的影响和塑造。

体会及启示

在牛津二十天的培训学习中,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个人体会较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6.png

图5 培训期间本人的数字笔记节选

1.学院制与学部制的网络组织结构无法照搬

牛津大学在其建校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院制与学部制的交叉网络组织结构,学院在招生、教学、财政等方面都具有极大地的自主权,这一组织结构为其开展独具特色的导师制教学方式提供了组织基础。但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一组织机构是自发地自下而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国内很多大学也开始设立各个书院,基本上是在模仿牛津、剑桥的这种组织形式,但我国大学组织是自上而下的集中治理结构,这一本质区别注定国内大学的书院制尝试只能做到通识教育的住宿制书院,很难实现牛津食宿、导师制教学合一的程度。更进一步说,牛津学院制与导师制教学是在西方传统教学理念上孕育而成,我们生搬硬套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更应该尝试的是在东方教学智慧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我们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去实现相似的教学效果,即学生的跨学科通识教育、独立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国际化视野,所谓殊途同归。如果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我想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极其有益的。

2.在各种创新教学理念、方法与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方面,我们并不落后

回顾培训中英方培训教师所提到的各种教学理念、方法与技术,国内很多高校其实也早已开始尝试和推广,我们无需妄自菲薄,譬如以学生为中心的Bloom目标分类教学、不同学习风格理论等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有效参与和主动学习、慕课教学、间隔学习、沉浸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IT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我们由于课堂教学的班容量普遍较大,这些理念、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效果目前还存在改善的空间,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学人员今后值得努力的方向。

3.我们硬件不输,但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各大高校在改善教学条件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试验室、以及各种IT设备,可以说我们在硬件上并不比国外一流大学差,但经过这次培训的讲解和实地感受,结合我所在高校的情况,我个人觉得国内高校在为师生提供的教学、科研、生活的辅助资源和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对比英国,无论是顶尖学府,譬如牛津、剑桥,还是排名一般的高校,例如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温彻斯特大学,都在师生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全面、丰富、周到的资源、服务和支持,而这些举措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大学体验、还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科研产出,都是大有裨益的。

4.大学的包容性

在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我们见到的不仅是传统英国绅士的大学教授,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社交媒体红人、染发耳钉纹身破洞牛仔裤的圣休斯学院导师Dr. Tom Crawford,当然,像Crawford博士这样的大学教师在牛津绝对是少数和异类,但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古老大学所具有的包容性。我们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提出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顶尖大学是共同的、一致的。我想我们的大学应当珍惜和继承这样的思想成果,在教学和科研中对师生给予更大的包容性,这也将有利于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早日实现。

5.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非常重要

在牛津培训期间,无论是毕业已久的老教授、还是正在牛津就读的学生,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都流露出对所就读学院深深的自豪感,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来牛津校园荣誉文化的烙印。通过和在读学生的交谈,我们也了解到无论是开学仪式、考试、毕业典礼,还是每个学院定期的晚宴,所有学生都需要穿正装或特定的礼服出席,这样的仪式感教育对校园荣誉文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个牛津小镇,随处可见销售牛津大学周边纪念品的商店,包括服饰、装饰品、各个学院的院徽等,且很多商品都是经过牛津大学官方认证和授权的,各种形式纪念品的销售对于推动和传播牛津校园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举措类似于国内高校提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思政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对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会起到积极显著的作用。

下一步打算

作为一名来自西部农林院校的商学类教学科研人员,经过二十天的培训学习,深切感受到不同国情、文化对教育理念、方法和效果的影响,如何在我们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吸收此次培训的学习成果,将其融入到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人才,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下一步甚至较长时间内需要认真思考和用心实践的内容。具体来说,今后打算从如下三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

1.在教学中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牛津大学教育教学理念中核心的一点,基于此,牛津大学形成了“导师制”的教学传统,在教学、生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资源与服务。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很多时候更多的考虑还是放在如何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内容和任务,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更多是交给考试去评估。今后应思考和实践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动态调整课程讲授的内容和深度,并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将上述活动形成一个闭环,在授课期内循环。

2.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在牛津培训期间,我们接触了许多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有一些是过去自己较为了解的,也有一些是第一次听到。对于自己了解的内容,通过授课教师的讲解,发现自己过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理论的实践认识更是非常缺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计划每周都安排一些时间系统学习当下新的教学理论成果,并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有选择在教学中去尝试实践这些理论,加深对理论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

3.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牛津的培训课程中,培训教师向我们展示了多种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手段,有些老师更是通过自己的讲座实践所要讲授的教学手段,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思自己的课堂,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设计,教学手段单一、互动性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种种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的组合来得到解决和改善,尤其新学期学校开始执行三学期制和课程全学期体系,在每周只上一次课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学生陷入“讲了就忘、每一周都是全新的开始这样的怪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相信可以有效克服这个困难。

7.jpg8.jpg
        9.jpg10.jpg

6 培训期间日常、结业典礼宴合影

上述计划做起来不会很容易,但任何成功高效的教学模式在其形成过程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要用心去做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心、乐观和踏实用心是今后自己要努力做到的,与大家共勉。

11.jpg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