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交流合作 > 【海外归来话感受】(12)马院武春芳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海外归来话感受】(12)马院武春芳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1-03     浏览次数:

  

【编者按】2019年8月11日至9月1日,我校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研修活动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学员由来自全校的20名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组成。本次研修活动主要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聚焦课程及教学大纲的设计、有效教学方法、教学支持与反馈、教育技术应用等内容展开,共有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5所英国高校的26位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教学工作坊、示范课、研讨课等方式带领学员们深入了解牛津等世界顶尖大学管理、学术及教学体系的运行情况。为扩大培训效果,研修学员撰写完成了学习报告并在各自学院进行了海外研修经验分享汇报。本系列报道将陆续刊出学员总结报告,旨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分享本次海外研修成果。

本人于2019811日至91日,参加我校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研修活动,现将本次收获及成果、体会及启示、下一步打算和建议汇报如下:

一、 收获及成果

在学校、教学发展中心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有幸作为优秀青年教师海外教学研修的一员赴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温彻斯特大学、布鲁克斯大学进行教学研修。此次培训由牛津大学全球展望计划项目负责组织实施,培训师有牛津大学全球展望计划中心主任王世东博士,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教授Chris Rowley博士,牛津大学圣休学院Tom crawford博士和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Mattias Dilling博士等十四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研修的整体布局如同一个水果拼盘,不仅让我了解和学习了各个大学的教育制度、教学特色、有效的教法和学法、教育心理学理论、学术支持、教学评估与反馈、教学辅助技术、教与学研究一体化等,而且还亲身感受了英国大学的情怀教育和人文关怀。为期22天的研修让我收获满满,现总结如下:

1.将导师制作为教学模式的思考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也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部在2004 12 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但是全国很多高校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不仅起步迟、发育晚,而且面临制度定位模糊、生师比例偏大、运行机制缺失、指导资源不足等多重困境。在我自己的思政课教学中也面临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带着这个疑惑,我认真学习了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导师制”一直是镶嵌在牛津大学皇冠上的一颗耀眼宝石,至今已有7个世纪的历史。通过王世东博士和Matthew Nicholls博士的讲解,我了解到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与其他大学的导师制相比,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性质与规模两个方面。在性质上,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本身便是教育教学系统中主要的构成部分,承担着本科生培养的重要任务,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课程教师性质;在规模上,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以34 位学生为平均单位,倾向于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取代了常规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度。每位牛津学生在新学期伊始,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兴趣选择23 门课程作为本学期的修习课程。根据学生所选的课程,指定相应的导师加以个性化、针对性地指导。与国内的导师制有所不同,牛津大学本科生的导师仅仅负责学生在这门课程领域内的学术成长与能力训练,不存在课程领域以外的生活关心、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等其他责任,更没有与学生形成任何形式的人身依附。即便牛津大学本科导师自身带有科研项目的任务或行政职务的事务,也不会与学生发生逾越课程学习以外的利益关系。学院只对导师的学年工作量有固定要求,而对导师教学的具体形式、内容、时间和地点都没有具体规定。一般而言,导师每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至少1次,地点可以定在办公室、实验室、餐厅、博物馆、花园等任何地方。导师享有较大自主权,而这一自主权仅仅限于课程教学范围内,充分保障了学术自由与师生权益。具体而言,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实施路径分为辅导前、辅导中与辅导后3 个阶段。辅导前阶段,需要学生使用大量时间进行阅读的深度学习,也是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阶段;辅导中阶段提炼出核心知识点加以升华,将学生的兴趣与困惑“导至深邃”。辅导后阶段,导师会根据学生特点、专业要求、学习效果等因素及时反思与修改教学计划,制定下一次的研究主题及阅读书目。总结牛津大学本科生对导师制目标内涵的体验可以归为4种,分别是:传递知识、教授方法、建构意义、生产新知。结合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度,反思目前我的本科教学,我获得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第一,建立有效的师生交流机制。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一种刚性的固定交流机制,师生关系非常亲密。导师被称为“Don”。与Don 们在一起,如同与朋友、家人在一起。也就是说,导师制维持的是一种融洽而且亲密的朋友或家人般的学习关系。这种在规范的辅导机制中形成的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识、能力、品德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践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和作为社会成员的成长的全面需求上,凝聚在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为学生延续终身的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转化成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成果。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既要有社会的普遍性、共同性要求,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这些教育理念对我而言早已是耳熟能详,但是我仍然难以克服教学中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弊端。尤其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内“低头族”群体日趋庞大,患有“手机依赖症”的学生越来越严重。即使实行“无手机课堂”虽能一定程度上让“低头族”在上课时不再那么依赖手机,但却不能保证他们抬起头来认真听课。因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传播方式、获取渠道发生重大改变的今天,我反躬自问后,更加坚定地认为必须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才能解决当下自己面临的教学困境。理论知识我经过系统学习后已经掌握了,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理论并检验理论呢?此次研修的过程中,教授们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详细地讲解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解决了我的困惑,为我的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启示。

1)将“教学”理解为“教”与“学”。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根本出发,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强调真正以学生本体为本,即“教”的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即“教”是以学生的进步发展为理念;强调以学生整体为本,即“教”是要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牛津大学的Matthew Nicholls博士在“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成功”讲座中强调了“教学是关于与一个学生的交往和关系教学是一种对话牛津大学的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评价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在与导师的平等交流中获得了思想的独立。导师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面对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态度面前,导师着力去做的是帮助他们进行判断和改正。学生或许会采纳导师提出的建议,也很有可能会拒绝他的观点。在导师制下,学生学习过程的魅力就在于他们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获得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逐渐成长为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以高强度论文写作为学习主要形式。而在整个指导学生的过程中,Matthew Nicholls博士也强调教师要把自己理解为一名教师,则必须具备热情的个性、清晰的指导、严谨的组织和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学术期望、学术准备、学习风格和认知发展阶段。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能确立清晰而准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基于课程而制定的教学大纲是对学生的一系列承诺“他们将理解什么?你和他们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你和他们将如何理解和评估目标?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有多少结果和目标能够切合实际?教学大纲的风格向学生传达了什么?你的听众是谁?如何用更少的材料完成更多的学习?课程的总体情况如何?教学进度如何把握?”完成了以上的思考后才能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导师不是让你理解一个知识点,而是帮助你理解一个比较大的学科知识。导师可能要求你参加很多大课并大量阅读,学生要做的是尽量参加讨论。由于人数少,可以尽量表达自己的观点。传统课堂躲在教室角落里的学生在小课里无处可逃。导师会引导每个人尽量发言,或者一对一授课。也不只是向导师学习,也可以向其他学生学习。因此,导师制不是个人品质测试,而是学术能力测试。

2)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活动。

Matthew Nicholls博士、Matthias Dilling博士等在讲座中都谈到他们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布鲁姆对认知层次的分类呈金字塔结构,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见图1)。大学生的学习和中小学生相比,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二是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学习内容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三是学习途径的多样性,课余时间的学习加大;四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性质。因此,两位博士在教学探索中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弱化底层基础知识的灌输,在应用、分析、评估、创造的层面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Matthias Dilling博士分享了自己在政治课教学上的经验。授课前,教师要思考本门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赋予学生什么?教师有清晰的定位后,选择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知识并传达给他们。选择内容可以给学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领域图片,将目标列为学生将要学习的主题,加大课前阅读。在课上教师设置相关的活动,如提问、讨论等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采取测验、考试、演讲等形式,结合逻辑一致性、分析严谨性和证据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评估。最终实现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和终身学习者。

当然,在运用布鲁姆的认知层次分类指导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保持开放的思想和充足的教学资源。Liz Browne教授认为高校教师应该坚持开放的思想去积极学习东西方的教学法,敞开心扉去发现所有的可能性,并且思考支撑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是什么?由此,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就应该多从活动和经验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仅仅从知识的角度来考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出有能力做事情的人。因此,除了布鲁姆的理论外,还可以学习教育哲学、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这些理论让我们重新定位了教师的角色,即教师能启迪激发学生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与此同时,Matthew Nicholls博士系统地介绍了牛津大学的学习资源,并且强调这些学习资源为导师制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3)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而严谨。

牛津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并为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评价方式。George Roberts博士系统地介绍了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特点:一是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个性化。评价层次上包括全国性调查、院系部门调查以及教师对所任课程进行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包括学生评教、同行评价和教师自评。二是教学评价内容全面具体详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牛津大学的教学评价结合了结构式和开放性问题。评价内容涉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各个方面,以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直接观察到的教学事实和对教师教学的感受为主要评价内容。如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规划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否听清、听懂教师的讲课、教师是否运用了足够多的教学案例、教师是否有效回答了学生提问的问题,课程是否建立在学生的能力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课程的进展速度是否过快或过慢、教师是否公正并恰当地评分、如果你是教师你会怎么做等问题,而不是要学生回答一些模糊抽象的概念。三是教学评价目的在于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建。在教学评价结束后,牛津大学有专门人员负责整理、分析教学评价的结果,然后向任课教师反馈评价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教师则会根据教学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来调整教学,最终实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牛津大学各院系部门不同的评价内容、形式也体现了教学评价的真正意义——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建。四是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学习,以生为本。牛津大学的教学评价并非仅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它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为关注。牛津大学的教学评价以“以生为本”为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进步情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帮助等方面,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牛津大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我校建设“双一流”有很重要的启示。高教学质量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之一,而改善、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学评价而实现的

4)侧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在当代,牛津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统治阶级的领袖人才和未来的学者精英。纽曼曾认为大学应该培养绅士,实际上绅士教育是牛津大学人才培养的传统,即使在今日,牛津大学所要培养的人才仍然是绅士。牛津大学前副校长沃尔特·莫伯利爵士曾经指出:“‘牛桥’的主要目标一直是培养有教养的绅士这种精英人才。在莫伯利看来,像牛津、剑桥这样培养领袖人才的大学,应该培养“全人”,应该为培养全人而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不仅着眼于未来的职业,而更应着眼于整个生活。而如何培养“全人”?此次研修的过程中,几位牛津大学的教授给我们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详细的讲解。Clive Sherlock博士从积极心理学和认知行为疗法两个维度给我们讲解了如何排解情绪。首先,Clive Sherlock博士让给我们列举自己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调节情绪。接下来,他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咨询案例讲解了积极心理学维度下如何调节情绪。他指出,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接下来,他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引导我们理解情绪不是因为发生的事情本身引起的,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认知导致的。人类的思考和感受是分开的,我们需要把他们联结起来。如何联结?就是要学会“活在当下”,这与“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Anne Ford博士在讲解“有效提问与倾听技巧”时,以问题导入让我们思考并解决教学中常见的一个现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让老师非常反感”。我们所有的教师被分为几个大组,大家分别从“教师、学生、领导和教师同事”的角度思考并谈论如何有效倾听并设置倾听的边界。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我的收获非常大。第一,我深刻理解了“什么会使倾听别人变困难”,如关系、环境、分心的事情、偏见和情绪都会影响倾听。了解倾听的障碍很重要,有助于我们提高交流的技巧并避免不良情绪和认知偏差。因此,倾听需要时间、耐心和技巧。对于倾诉者的感受也会影响我们去了解。对方的语言和肢体语言都会告诉我们是否理解对方的感受。第二,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效提问。闭合问题一般为有特定答案的问题,不宜问太多。所以,在与学生发生误解或对学生有不满的情绪时,教师可以采取非正式提问或开放式提问,这时候会收获让你感到惊喜的答案。第三,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感受,循序渐进地询问学生的想法、感受,不要直接对学生课堂中的不良表现直接定论,认定学生是个不好的人。只有在倾听和被倾听中师生之间才能感受到爱与被爱,会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归属感。第四,给学生和自己设置边界。一些问题或谈话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或侵犯到师生彼此的隐私。教师要提前设置一个界限,清晰地表达这样做的后果。这样有利于规范我们的教学,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因此,通过Anne Ford博士引导式、启迪式的讲座,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也更进一步理解了换位思考,将心理学的理论更好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也真正明白了“以学生为中心”是要客观、全面看待学生的问题,理解他们的想法,采取平等而又适度的方式与他们共同成长。此外,Ariel Lindorff博士在讲座中也谈到自己在牛津大学做研究期间遇到了困难,是通过牛津大学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学习了“正念训练”而走出了心理困境。

体会及启示

1.思考如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结合牛津大学导师制,我需要反思的是在今后要采取更多的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向高深学问的路径,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在融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实现了“身教大于言教”的效果,潜移默化之中实现了学生的品德与学问的俱进。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助人与自助理念相结合。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的根本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而是让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导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在批判性地审视他自己论点的同时完成观点的重构。因此,在自己的教学中可以设置有深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批判、质疑以及不断追求真知的精神,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

2.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将“教学”理解为“教”与“学”的本质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权,调动学生的发展主动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发现潜能、发展特长、培育创造性。与此同时,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爱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这实质上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转变。这一理念并不否认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主导作用,而是要强调“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在教学场域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主体,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也是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作为教师必须认真思考“教”与“学”的联动作用,真正培养出学会学习的人。

3.使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和终身学习者

今后自己的教学探索中要有意识地弱化底层基础知识的灌输,在应用、分析、评估、创造的层面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授课前,我需要思考本门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赋予学生什么?教师有清晰的定位后,选择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知识并传达给他们。将目标列为学生将要学习的主题,加大课前阅读。在课上设置相关的活动,如提问、讨论等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采取测验、考试、演讲等形式,结合逻辑一致性、分析严谨性和证据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评估最终实现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和终身学习者。

4.建立多样化、综合化与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结合George Roberts博士的讲解,我认为学校要取得更好的发展,教师要在教学上有更大的提升,有必要思考和建立多样化、综合化与科学化的评价体系。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需要及时进行同行评价、学生评教和教师自评等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同时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作用和优点,优势互补。当然,所有的评价体系始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效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学生取得明显的进步我们才能认为教师的教学成功了。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使其成为完善发展的人。

5.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牛津大学的心理辅导体系非常健全,既有强大的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在线的心理学理论的传播,同时也有相应的课程和人员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既包括来自导师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也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及学生互助小组等模式。这样就保障了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业的发展。可以说,牛津大学始终把学生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始终把学生个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则如涓涓溪流缓缓渗入到其人才培养的定位之中。

在此次研修的过程中,我深入地了解了牛津大学在800年的历史中对探索普遍学问的办学宗旨和追求卓越的奋斗目标的坚守,尤其是导师制下,牛津大学本科生的学习模式呈现出鲜明特点:以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为学习的核心目标;以高强度的论文写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师生合作基础上的独立探究为基本的学习状态;以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为学习质量的基本保障。牛津大学一流本科教学质量的获得,得益于导师制,同样也得益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学习文化,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借鉴和反思。同时,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以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在牛津大学的研修经历对我是一次很好的成长的机会,督促我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更加坚信自己有能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三、 下一步打算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因此,基于此次牛津大学研修中学习到的经验,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革

1.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理念全面贯穿到“基础”课的教学中

牛津、剑桥侧重于“全人”培养其教育目的不仅着眼于未来的职业,而更着眼于人的整个生活。我国则是在高等教育中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和保持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增加人的幸福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反映了教育的本质要求,符合古今中外人才培养的规律。这与牛津、剑桥大学的全人教育理念也是相互契合的。教育部颁布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明确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基础”课教学的根本指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在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将学生的成长诉求、道德修炼放在“基础”课教学的核心位置,要在理论上回应学生的困惑,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上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更要在实践中引领学生的成长,让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从而使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在“基础”课教学中掷地有声、落地有效。所以,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势在必行,旨在通过“基础”课“润物无声”的教学精心引导大学生走过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使他们最终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2.显性教育:坚持“基础”课课堂的主阵地、主渠道,完成理论引领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促进学生对理论的升华与学术能力的提升。那么我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培养理念,探索“基础”课的教学范式改革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南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建设新经验及时融入到教学之中。其次,立足“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搭建“教”与“学”的共同体,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和意义的深层主动建构,生成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基于此,我作为教师必须用深厚扎实的理论来解读近年来流传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及其背后的目的和理论实质。最后,我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探索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方式,充分利用课堂讲授、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引导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的中国辉煌成就等,构建融合中国与他国、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的教学话语体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把理论讲清楚讲明白,缩短理论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愿听爱听。基于以上三点,我尝试构建了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即分别从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载体技术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第一,“基础”课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教师讲、学生讲、共同讲”,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双主体,教师责任在于对理论的深层解读、对学生思想的切实引导,完成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学生的责任在于将对理论的认知由外化转为内生,在理论争鸣中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二,教学内容上必须理论体系贯穿深入到重点章节,区分教师主讲与学生主修,以“做减法”的原则提炼出教学重点、难点、焦点,革新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内容灌输。课堂教学必须选好“内容”、用心“雕琢”、抓住“胃口”,完成教学内容精品化、系统化。第三,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上采取集体备课、建设案例库、研教结合等方式。目前以学院的“青博论道”平台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群请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就当前热点问题如“中美贸易摩擦”、“颜色革命”等进行深入理论阐释,同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理论新论断融入“基础”课教材、融入“基础”课教学进行讲授和解读。在“基础”课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时必须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第四,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是:课前教师布置作业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内教师理论指导与学生自由交流;课后师生互评与难点解析。基于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以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进行了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改革。课前教师在清华大学THEOL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件、教案、案例、作业引导大学生进行自学;课中以专业标准班为单元,将每个班分成3组,每组10人,就“黄大年:以身许国,叩开地球之门”讨论“当下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是什么?”此处需要教师总结点评:“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为人民服务让祖国强大,人民幸福,体现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是大学生要坚守的初心和使命。”第五,载体技术的创新。为了实现翻转课堂的实用效果,打造了新媒体平台及开展了师资培训工作。目前构建了“一主三辅”的互动式新媒体平台:THEOL网络教学平台为主,同时创建“心语心愿”单元式心理微平台、微助教、马克思主义学院官微。这四个平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微传播、微解读、微引领。

3.隐性教育:坚持“基础”课课外的自主性、探究性进行实践引导

牛津大学始终把学生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始终把学生个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则如涓涓溪流缓缓渗入到其人才培养的定位之中。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我必须要考虑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引导人,在实践活动中教育人?如何在课堂教学之外,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内容健康的实践活动,把“立德树人”融入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理解道德法律在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使自己在情感上认同当前社会主流的道德法律观,在行为上自觉遵守当前社会主流的道德法律观的基本要求?对此,我的教学设想是:积极探索隐性教育对学生活动的建构,结合新时代给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亲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所以,强调“基础”课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还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引导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基础”课教学中定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主线的立体阅读活动。具体包括:文本解读的立体化、阅读方式的立体化、阅读主体的立体化、阅读资源的立体化、阅读推广评价的立体化。“读人”、“读书”、“读媒”,以“深阅读”为目的,配合“身阅读”的多重阅读体验,理论入脑、实践入心,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既促进了“基础”课教学的显性教育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又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第二,以“生”为本,将心理疏导渗入到大学生心间,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基础”课以“生”为本体现在对每个学生无微不至的心灵叩问、人文关怀、情感沟通、精神慰藉,尊重和彰显每个微小个体的生命价值,让其体验无微不至的“存在感”、增强归属感、激发使命感,努力发挥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微课程、微视频、微体验等微传播模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4.提升素质:尽快促成自己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

此次培训中,我深切感受到牛津大学的导师们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他们认真地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始终以学生的进步发展为理念,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而做到这些,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基于此,我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善于了解大学生的“语言”,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动态”;因势利导,与学生达成心灵的共鸣,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所以,必须“从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人格等六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要求限定,精心引导大学生走过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让自己成为一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教师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