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交流合作 > 【海外归来话感受】(8)生命学院易华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海外归来话感受】(8)生命学院易华海外教学研修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9-12-27     浏览次数:

  

【编者按】2019年8月11日至9月1日,我校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研修活动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学员由来自全校的20名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组成。本次研修活动主要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聚焦课程及教学大纲的设计、有效教学方法、教学支持与反馈、教育技术应用等内容展开,共有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5所英国高校的26位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教学工作坊、示范课、研讨课等方式带领学员们深入了解牛津等世界顶尖大学管理、学术及教学体系的运行情况。为扩大培训效果,研修学员撰写完成了学习报告并在各自学院进行了海外研修经验分享汇报。本系列报道将陆续刊出学员总结报告,旨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分享本次海外研修成果。

本人于2019年8月11日至9月1日,参加我校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研修活动,现将本次收获及成果、体会及启示、下一步打算和建议汇报如下:

、收获及成果

1.培训学习主要内容

本次研修活动主要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聚焦课程及教学大纲的设计、有效教学方法、教学支持与反馈、教育技术应用等内容展开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肯特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温彻斯特大学等5所英国高校的26位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教学工作坊、示范课研讨课、实地参观等方式带领学员们深入了解牛津大学英国高校的大学管理、学术及教学体系的运行情况

培训学习主要地点在牛津大学另外分别剑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温彻斯特大学各做一天学术访问参观了对牛津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牛津大学就业服务中心和帮助学生创业的机构——牛津铸造,学习之余参观了牛津大学图书馆和牛津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培训大部分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培训师来自牛津大学不同学院,老师的专业涉及牛津大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及医学等四个主要的研究领域。通过老师的讲座让我们了解了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从招生、学生入学后的培养制度、在校学生创业培养以及毕业就业指导等全部过程。还了解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行体系、牛津导师制。老师们分别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他们在本科教学手段和教学有效性上的研究成果,并运用翔实的案例说明他们是如何将这些成果成功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本科教学中。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印象最深刻、给我启发最大的的几位老师和他们的讲座

(1)8月13日上午,Mackenize Graham博士讲座的主题是《How to keep students engaged and successful》。他认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关于与一个学生的交往和关系。他把教学比喻成玩飞盘,扔出去还要接回来(即学生的反馈)指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备对教学工作的热情、有清晰的思路、能有效组织庞大的知识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关心学生的发展。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有阶段性,最初的学习是记住老师所讲内容及观点,黑白分明,非此即彼(二元论);随着知识的积累,会进行思考,产生自己的想法(相对论);并对之前接受的观点产生质疑(多元论);掌握理论后,学生能够进行应用(应用);了解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布置开放式的作业。

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讲座、讨论、座谈、调查、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写小论文等。

关于教学大纲,要明确教学目标和预期达到的结果,希望学生从一门课中理解什么,得到什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如何对结果进行评估。

这次讲座中老师用多种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场热情而有组织的讲座: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欲望,通过师生眼神交流、听觉促进、讲课过程中不断抛出问题引起反思、鼓励学习者积极思考并和同伴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一次讲座,我们深刻体验了牛津大学多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尤其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讨论。

(2)给所有学员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来自牛津大学圣休学院Tom crawford博士。这位极为个性的朋克造型的数学老师给我们生动还原了一场真实的牛津课堂——数学和运动这一堂课主要讲了三个和运动有关的数学问题:预测马拉松比赛成绩,足球比赛中点球大战“香蕉球”轨迹的计算和判断,影响不同球类运动球的运动轨迹和落点距离的因素。一个半小时的课程,极富动感的音乐、短视频动画,加上老师富有激情的讲解,调动着听众的各个感官,随着他的分析推导公式,一步步接近问题的真相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人体会:课程是否枯燥无味,和讲课者本身有很大的关系。教学内容的安排,案例选择,层层递进的讲课方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充分调动听众的感官,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访问教授、著名亚太人力资源管理专家Chris Rowley教授在两个不同的时间一共做了三场讲座。Chris Rowley教授的讲座层次分明,开端有概述和大纲,讲完一个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总结之后讲另一个问题时会再次出现大纲,刚讲过的知识点明显的标志,这样听众的注意力始终凝聚在老师的讲课内容上,即使稍有分心,也能很快跟上老师的节奏。

在主题《知识的管理和分享》讲座中,Chris Rowley教授从知识的定义开始,讲述了知识的类型、知识的管理和分享、影响知识管理和分享的因素等。他认为知识是一套洞察、经验和程序,被认为是合理的真实信念和体现他人的技术技能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与竞争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变得不那么重要,全球竞争速度以更快的速度发生,知识不断更新,今天的知识也许明天就过时。在这样的背景下,竞争的优势来自于知识的创造、储存、分享、转化和应用。

知识的分享要通过发展知识管理文化,创造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保护收益,还能提高知识留存率,增加生产力,促进创新通过持续性的学习,知识才能不断更新,不会下降。

如果说Chris Rowley教授的第一场讲座是从知识传播者——教师的角度出发,那么他的第三场讲座《如何学习,牛津大学教学和导师制系统,批判性思维》,则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授知识的管理、分享和传播。学习以工作坊形式展开。比较学生采用不同学习方法获得的知识的留存率:单方面的接收信息比如听、阅读和讲座的知识留存率低;讨论、示范、练习等参与性学习活动能提高知识留存率;体验式学习可以使知识留存率达到最高。Chris Rowley教授指出,教师除了采用多种形式传递和共享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按照Bloom的认知目标分类系统,认知包括六个连续的层级,1.知道(知识)(knowledge),即是指认识并记忆。2.领会(comprehension)是指对事物的领会、理解。3.应用(application),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4.分析(analysis)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5.综合(synthesis),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6.评价(evaluation),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这个系统中最高的3个范畴——分析、综合和评估构成高阶思维,等同于批判性思维。

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很重要?

所有的社会都要适应变化,不能适应变化会让自己被淘汰;社会需要通过共享的方式,通过合作使资源蓬勃发展。这两种需求最好通过合理的辩论和意见交流、合理说服的艺术、合理讨论的艺术、具有挑战性的辩论等方式来满足。

牛津大学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答案就是导师制。在多位教授的讲座中都提到了导师制,我们了解了导师制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及主要特色。

导师制被视为牛津大学的核心特征。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倾向于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

首先在要在优秀的教师中选出部分老师,经过培训后成为导师。学生入学后学院为其安排导师。每位导师平均指导3~4位学生。导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帮学生制定并监督他的学习计划。

学生每周至少要和导师见面一次,时间1-1.5个小时不等。学生会根据导师制定的研究主题与相关书目进行大量的阅读准备,撰写读书笔记,在与导师见面前24小时把读书笔记发给导师,在和导师见面时将自己的问题或成果反馈给导师。导师不仅会解答学生的疑惑,还会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清晰的知识图谱。

导师再根据见面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下一步的研究主题和阅读书目。导师不仅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方式以及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4)8月19号牛津大学教育咨询与发展中心Liz Browne教授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员们了解到教育的本质意义及翻转课堂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上课的前一周,老师提前给学员们发了《创新教学报告2017》,让学员们自由分组,阅读之后选择某一主题作为讨论题目。

《东西方教和学方法的比较》,通过几张图,说明了由于角度和关注点的不同,我们所看到的第一印象并不总是正确的,我们需要敞开心扉去发现所有的可能性,当我们准备睁开眼睛的时候,总会有更多的东西可以看到!

个人感受:看问题的视角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要方位全面了解一件事物,也许才能真正找到这个事物的真相。

Liz Browne教授指出,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教育差异根植于我们祖先的思想。中国的教育制度根植于历史,充满了荣誉和正义感的思想,它根植于儒家思想,努力工作和获得知识是关键。西方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尤其是苏格拉底。他们的主要兴趣是提问,寻求理解和培养钻研精神。

教育差异带来教学方式的差异,东方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授传统学科和有用的基本技能;西方的教育则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以及组织学生给予探索构建想法。

教育的目标是创造能够做新事物的人,而不是重复其他几代人已经做过的事情。

个人感受:东方的教育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承,但是缺乏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Liz Browne教授比较了认知教学法、构建主义教学方法、社会建构主义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区别。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主动学习的效果明显高于被动学习。

(5)8月26号,肯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Kathleen M. Quinlan博士做了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讲座。学生希望在高等教育获得什么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

A、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高等教育中想获得什么?

本科教育要遵循9个原则:(1)学生与教师有互动(2)学生与其他学习者的合作与协作,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要设计教学让学生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对话(3)学习不是旁观,学生要积极参与思考和学习,教师要采取措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4)教师要了解学生先前的知识、能力背景,判断学生是否能达到高等教育要求的高度(5)学生要树立目标,专注于目标导向以实现目标(6)及时、具体的反馈是最有能量的教学(7)营造一个富有挑战性,但又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8)教学与学习者相关(9)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所谓的独立学习,就是终身学习,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学习。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应该制定一个连贯、清晰的框架,学生可以在其中构建他们的个人体验,这将有助于大学为学生交流机会;其次,促进积极、强大的学生体验,帮助学生学习、成长并成为他们和大学所设想的毕业生。学生自己可以去选择,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选择

研究表明,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成果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时间。

学生与教师频繁、高质量的互动。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与协作。归属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考和学习⑤目标导向练习中的任务时间⑥是否从事与自己的目标和兴趣相关的学习。及时、具体的反馈有挑战性和支持性的环境。参与“高影响力”教育实践的机会多样性相关问题与不同的同行互动探讨与课程整合的伦理困境。在学生和教职员工之间,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即学生在这里学习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学习很重要。

B、明确了本科教学中学生的需求,本科教育中,讲座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质,学生要么感兴趣,要么不感兴趣。兴趣也是一种依赖于情境变量的瞬间体验。研究表明,学生的兴趣可以改变,从一开始的情景偶发的瞬间体验,通过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形成为持续的情景兴趣,情境兴趣是脆弱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因素来刺激和支持它。再到激发出个人兴趣,一旦这种情境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培养起来,它可能会成长为个人兴趣,通过一段时间发展成完全个人的兴趣,其特点是经常、深入、理解和独立地从事某一学科。如果遇到困难,就会由于兴趣激励想进办法解决问题。

作为动机变量的兴趣理论

尽管来到大学之前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已经有一定的兴趣,作为教师,教师的任务是继续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

个人体会:因为一个老师,喜欢一门课,进而从事与之相关的专业。这证明了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培养和支持作用学生对某个学科有兴趣,就有学习动机,会主动学习。学生的兴趣也许是一时的,如果能发现并发掘支持,也可能成为终身的兴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教师,我也会继续努力,激发并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帮助他们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发展,让兴趣能成为自己终生投入的职业。

教和学的理论模型

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样的讲座能激发其情景兴趣呢,这类讲座通常具有8个特点:

新颖性:对学生来说是新的信息。

认知激活:提出了一个学生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回答了学生某个方面的疑惑,涉及到学生必须考虑的事情

认知不协调:和学生先前的认知不一致,能引起思考和争议

过度挑战: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的内容会降低情景兴趣

效用价值信息与学生个人有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及生活中很有用

示例/故事:恰当的案例能激发学生兴趣

娱乐的

教师的特质:老师热情友善,知识渊博容易接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一个有趣的人:用适当的例子、教师的肢体语言、热情和声音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向他们展示知识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提出不一致或新的东西

适当的难度水平,难度过或太低都会降低学生的兴趣。

个人体会:从以上各方面继续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

C、如何成为更好的教师?

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因素:更多元化的学生群体;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校改革;工作人员和学生流动;高等教育应加强问责;不断变化的技术平台;认识到需要为教师的角色做好准备

持续研究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而不仅仅是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同事的互动根据参与者的需求量身定制(5)创造支持性文化学生评价结果探讨等对教师教学发展是有理的

教学过程中,避免无关的话题;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不断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合适的案例来解释理论。

个人体会: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学习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创造学习;我们需要了解学生想要什么和对什么感兴趣,这样我们才能创造相关的学习;当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估体系都协调一致时,学生将学得最好;知识建构的学习过程(学科内)比内容更重要。

(6)技术辅助学习,提升教学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除了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以外,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和学习的辅助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如何有效地利用新技术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是很多高校和教师关心的问题。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保守的牛津大学在这方面并不保守

8月13日下午, 来自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Laura Larke博士的讲座《技术辅助学习》对各种新技术教学手段的优缺点进行了讲述,并对大家关注的新技术教学带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回应她认为虽然新技术教学可能带来譬如屏幕时间增多、技术成瘾等问题,但技术并不是这些担忧的唯一原因,其他非技术的因素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不能因噎废食。8月22号下午来自牛津大学技术增强学习(TEL)团队的Xavier Lauret博士《科技对教学的支持》,向我们实地展示了VR、AR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8月27号下午Fawei Geng博士《技术提升学习》和《牛津大学虚拟学习平台(VLE)-Canvas简介》介绍了牛津大学虚拟学习平台(VLE)的运行和使用。牛津大学采用的系统为Canvas平台,并在该平台上集成了教学过程所需的各项技术,例如慕课平台edX、提问工具、协作工具、讨论和实践工具、内容生产工具等。

对于教学中新技术的使用,Laurent博士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技术只是辅助、教学才是根本。

个人体会:新技术是辅助手段,有利于教和学,要了解新技术、新工具,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掌握新技术,如何使用是关键。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引新技术辅助教学,比如参与《植物学》慕课的建设并负责课程的运行和管理,利用雨课堂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去年参加一项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今年自己独立建设一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参加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把这些新技术用于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如果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教学还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技术,也是我下一步需要重点探索的。

(7)心理学

教学是关于教和学的,教和学的过程中,师生的心理状态对教学结果有重要的影响。主办方安排了几场有关心理学的讲座,8月13日上午,Nir Shalev博士关于“专注力”的讲座,讲述了影响专注力的因素及提高专注力的方法,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避开影响学生专注力的因素,把教学内容清晰直观展示给学生,提高学习效果。8月27日下午Clive Sherlock关于“适应性”调节,实际上是一场“认知行为疗法”讲座。当处于疼痛、焦虑、遇到突发状况、情绪失调等不良状态时,如何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8月29号上午,心理学家Anne Ford关于“有效倾听”的讲座,指出:倾听需要时间、耐心和技巧。对于倾诉者的感受也会影响了解自己同时也要了解别人。对方的语言和肢体语言都会告诉我们是否理解对方的感受倾听和被倾听能让我们感受到爱和被爱,会让我们产生归属感

个人体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采取合理手段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排出干扰

(8)其他高校参观学习

主办方安排了剑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和温彻斯特大学参观学习。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一脉相承,运行模式和牛津大学基本一样,在剑桥大学主要是听了一场关于校园冲突调解的学术报告,对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有初步认识;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和温彻斯特大学主要介绍了两所学校的学生培养模式、教学条件和学业考核方式。这两所大学和牛津的学院制不同,办学模式更类似于国内的高校,专业设置更偏重于实际应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酒店管理、工商管理、应用会计学等专业具有优势;温彻斯特大学的人文、教育等学科具有优势。

(9)关于学业考核和学位制度

作为一线教师,近几年在教学中探索适合本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对英国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学业考核方式比较关注。牛津大学实行教考分离,期末参加学院组织的统一考试,而非导师组织的考核。基本都是开放式的考题,没有纯粹记忆性的知识点,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庞大的阅读量和知识的积累,并对课程中的问题有积极思考,而不是通过考前的临时突击来获得学分。期末成绩不显示具体分数,而是根据所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划分为3个等级,等级不仅作为学生学业表现的衡量指标,也是学院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整个评分制度根据所取得的成绩高于学生总人数。按照成绩的百分比分为3个等级7种水平,分别是: 80%以上的A+与70%~80%以内的A,统称为 “一级”(the first class);65%~70%以内的A与60%~65%以内的B+,统称为“二级上等”,(the second class,upper division);55%~60% 以内的B与50%~ 55%以内的B-,统称为“二 级下等”(the second class,lower division); 40%以下的C,称为“三级”(the third class)。这种考核方式和牛津大学实行的“导师制”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当学生完成大学学业获得学士学位,学位依据不同的成绩分为4个等级,70分以上为一级学位,60-67位二级学位,50-57是三级学位,40-50位一般毕业学位。

个人体会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要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考试方式和考核内容也要变化杜绝 “水课”打造“金课”;希望我们学位也分等级,体现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差异。

10)其他机构的参观交流

除了几所大学之外,我们还参观了“牛津铸造”(The Oxford Foundry)——面向牛津大学全体学生的创客空间,了解牛津大学对学生创业的扶持

培训的最后一天,参观了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及规划的牛津大学就业服务中心(Carrers Service at Oxford University),了解牛津大学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及牛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参观完这两个机构结合前面的讲座,我们对牛津大学的学生培养各个环节有了完整的了解。从学生的入学申请,入学后的培养,学生创业及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整体,优质的生源,独特有效的培养制度,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因此牛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及后续的发展是非常好的,这些值得我们借鉴。

(11)关于这张日程表

这张日程表是在ShiDong Wang博士的PPT中展示的,一个一年级本科生一周的日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上课的时间很少,每周5次lecture,两次tutorial,一次实验课,每天有大量的自由时间。这些时间学生并没有闲着,大量的时间是在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和思考,完成tutorial导师要求阅读的任务,这样的日程表也是和牛津的导师制相配的。相比之下,我们很多专业大一的本科生每天排得满满的课表,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首先要适应大学的上课节奏,应付上课已经疲惫不堪,几乎没有时间自学,学生依然沿用中学时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缺乏积极的思考,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新时期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培养方式是否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是否和“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理念相矛盾?

(12)其他方面

关于“仪式感”,考试时穿着特定的服装,服装上有能显示考生通过考试等级的标志;定期的师生共进晚餐,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无形中会更重视学习重视考试对学校学院导师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尊敬

牛津大学是没有围墙大学各个学院和研究所分散在牛津城各个角落,大学文化氛围对周围居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不仅培养学校的学生,无形中也影响周围居民的行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培训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参观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藏品最丰富的的大学博物馆,不仅欣赏各国的艺术品,还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在博物馆中有大量来自中国的藏品,有的是从中国掠夺的,这些中国宝物让我们想起落后挨打被侵略的年代,如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强盛,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和人民,这让我们深感自豪。藏品也有不少是贸易往来的商品那些定制的带有西方文化元素的中国瓷器, 它们见证了从古至今中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现代的中国更是开放的中国,我们要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同时也展示中国的经济文化,学校派我们来牛津学习,也是要学习牛津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三、 体会启示及下一步的计划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一个目标是东西方教育共同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我是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普通教师,非师范专业,没有教育学背景。从教之初主要是跟着前辈教师学习讲课方法,注重各个知识点的讲授技巧,结合自己的不断尝试努力积累经验。经常参加学校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的各种教学培训和教学比赛,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可是校内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培训师多数是基于自己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经验式传递,很少有人能够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有的经验很难借鉴到其他学科。不同学科之间教学方式有巨大差异,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自然科学类的教学方式似乎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是我们教学培训的短板。

这一次有机会到世界一流的牛津大学参加教学培训,收获非常大。给我们培训的老师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除了语言有点障碍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学科障碍。每个老师的讲座不仅仅是讲授自己的专业,更是在讲座过程中潜移默化给我们传递了很多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从每个老师,甚至人文社科和心理学老师的讲座中,都能获得一些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

我带课的学生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从小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学习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大学老师一堂课讲很多内容,知识点较多,又不能像中小学那样多次重复,反复练习。知识多且有一定深度,学生很快会发现原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用了。有的学生会因为在大一时期的不适应,导致大一成绩严重下滑进而影响后续的学习。因此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掌握适用于大学的学习方法

研究表明教师、学习环境、同伴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要分析大一学生的知识认知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并结合有效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布置作业尽量以开放式的作业为主,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工作中,我很注重学生的反馈,每个学期末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建议和意见,在下一轮教学中做出调整。Mackenize Graham博士的讲座让我意识到每一年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可能不一样,因此要改变原有期末收集学生反馈的方式,每一次课都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以便及时在课堂上做出调整。

我采用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辅助上课,这对我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有很大的帮助。

Mackenize Graham博士还提到了“less materia=more learning”,即用少的学习材料达到更多的学习目的。这一点给我很大的启示

新学年要实行3学期制,在主要教学内容不压缩的前提下,上课时间由50分钟变为40分钟,在40分钟内不仅要讲解核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全局上理解把握各个知识点因为知识建构的学习过程比具体内容更重要。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讲课不需要面面俱到,过多重视细节,而是要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我们高度凝练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线,要注重和课程相关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科学学习方法的传授。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被动学习,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很重要,教学方式的和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关键。

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首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比如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讨论主题的选择,资料的推送,讨论过程中的有效组织等方面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

传统的教学偏重知识点的传递而多思维方式的培养略有欠缺结果往往学生获得很多知识点,却无法把握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知识点零散,没能形成系统,这样的知识很快就会随着考试的结束而遗忘。因此,教师要更注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能让知识系统化,同时学生能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赶上变化的世界

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近几年我参加在线课程建设,结合课程做过虚拟仿真项目,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展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教学以讲课为主,结合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小组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受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的影响,总有些地方做的不尽人意。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切体会到了翻转课堂、小组讨论、课前的破冰、课堂中有效的提问方式等教学手段。课后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并作出回应和调整,教学的每个环节,我能做出的改进还很多

今年是本校教学改革年,适应新的三学期制度和上课时长的调整,每一门课程会在课程大纲制定、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化,我希望能把本次培训的收获在课程大纲制定、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

培训只有短短的三周,培训日程紧凑,课程密集强度大,加上语言障碍和时差的关系,对部分培训内容还没能深刻领会,只是有一些粗浅的不成系统的认识。培训过程中做了笔记,有的老师也提供了讲座的PPT,根据老师的讲课下载很多参考文献认真整理这些资料,深入学习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应用这些方法和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师生交流、PPT制作、课堂组织、讲课方式、提问方式、考核、学生反馈等教学环节作出改进。改变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学生。

全体团员合影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